2049年,獵戶座支懸臂殖民計劃a空域,‘盤古號’旗艦
“盤古號”旗艦宛如一枚淬火的星辰,懸停在“天山4”行星的同步軌道上。下方,那顆曾被命名為“希望角”的大陸邊緣,早已不是初踏時的荒涼模樣。巨大的生態穹頂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翡翠明珠,在稀薄雲層透下的恒星光輝中反射著柔和的光芒。蜿蜒的銀色運河網絡,將原本零星的內陸海與人工引流形成的巨大湖泊串聯起來,水光瀲灩,倒映著穹頂城市的燈火。白色的人造雲層在穹頂外緩緩流動,調節著內部溫潤的氣候。改造中的大地,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一片等待書寫的原始畫布,向人類的新家園蛻變。
艦橋內,孔方佳元帥背手而立,深邃的目光穿透觀察窗,落在這片生機初現的土地上,堅毅的嘴角似乎鬆動了一絲,泄露出難得的慰藉。距離那場決定地球文明走向的聯合長老會議已過去近兩年。選擇“韜光養晦”的星火之策,並非怯懦,而是將有限的力量精準地投向了關乎存續的命脈——殖民abc計劃的全麵爆發式推進。此刻,他手中的戰術數據板上,正無聲流淌著這三條文明暗線所取得的輝煌成果,每一個數字,都凝聚著無數開拓者的血汗、智慧,以及難以言喻的犧牲。
“元帥,‘昆侖’主腦彙總的殖民abc計劃階段性報告已同步完畢。”副官的聲音在肅靜的艦橋內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振奮。
孔方佳微微頷首,指尖在數據板邊緣冰冷的加密符文上劃過。一道深邃的藍光閃過,海量的信息流瞬間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在艦橋中央鋪展開一幅橫跨三大星域的壯麗星圖。無數代表殖民點、資源帶、防禦節點的光點在其上明滅閃爍,如同黑暗天幕上驟然點亮的億萬星辰,構成了一幅人類文明在星海間頑強紮根、開枝散葉的宏偉畫卷。他凝視著星圖,指節無意識地輕叩著冰冷的合金窗框,發出細微的篤篤聲。
星圖的左翼,一片被高亮標注為“獵戶座資源走廊”的廣闊星域中位於獵戶座支懸臂),殖民a計劃的成果最為直觀地展現著人類對物質力量的渴求與征服。
“報告元帥,殖民a計劃自‘礪劍’行動後轉入全麵加速階段。”一個沉穩中透著金屬質感的男聲通過加密信道接入,是殖民a計劃總指揮,劉星雨上將。他的影像出現在星圖旁,背景是某顆資源星軌道上繁忙的空間站,巨大的機械臂正在吊裝閃爍著幽藍光芒的反物質燃料罐。“依托‘光複走廊’的橋頭堡和前期深度探測,我們已成功在獵戶座支旋臂內側及鄰近疏散星團區域,建立了總計34個永久殖民點!”
孔方佳的目光銳利如鷹隼,掃過那片密集的藍色光點集群。每個光點都代表著一個在極端環境中拔地而起的鋼鐵堡壘,是人類意誌對冰冷宇宙的宣戰書。
天倉五殖民點代號:磐石7):
這是殖民a計劃的旗艦級成果。這顆行星的地核深處,蘊藏著一條規模空前的“空間穩定晶體”原生礦脈。全息影像切換,展示著行星赤道附近建立的巨大殖民都市“鍛爐城”。城市並非建立在傳統地表,而是依托巨大的礦坑向下延伸,如同嵌入行星血肉的金屬蜂巢。
穹頂覆蓋的區域隻是冰山一角,下方是深達數十公裡的立體化開采、精煉、製造綜合工業區。不計其數的自動鑽探平台、熔煉高爐和精加工流水線日夜轟鳴,將珍貴的晶體轉化為“定海”錨點、“星塵衝浪”引擎核心乃至“閻王”導彈穩定環的關鍵部件。
巨大的反物質反應堆陣列取代了早期聚變核心)深埋於岩層之下,為這座工業巨獸提供著澎湃不絕的幽藍能量。“磐石7”常駐移民18萬,其中70為頂尖的工程師、地質學家、礦物冶煉專家及其家屬。數十艘“精衛級”母艦穿梭往返,將提煉出的晶體錠源源不斷運往地球本土及前線基地。
這裡的產出,直接決定了地球尖端防禦和戰略打擊能力的上限。陳海峰的聲音帶著金屬摩擦般的鏗鏘:“磐石7的‘湮滅爐心’陣列運行穩定,日吞吐晶體當量創曆史新高。我們的‘定海’錨點產能,已能滿足光複走廊需求的120!”
hd殖民點代號:熔鋼4、熔鋼5):
這個雙星係統擁有兩條富含高品位鐵、鎳、鈦及稀有伴生金屬如用於強化裝甲的紫金)的小行星帶。影像顯示,兩顆體積較小、環境惡劣的岩質行星軌道上,懸浮著數個龐大如山脈的“移動熔爐”空間站。
這些由“盤古級”母艦改裝而成的工業巨獸,直接錨定在資源最富集的小行星群中。它們伸出巨大的機械臂捕獲小行星,在內部熔爐中直接進行零重力冶煉,驅動巨型熔爐和精加工線的澎湃動力,已完全替換為高效、清潔的反物質能量核心。
熔融的金屬錠或預製構件通過短途運輸艇送往鄰近的殖民星地表基地進行精加工和總裝。“熔鋼4”、“熔鋼5”地表基地人口相對較少,各約8萬人,主要負責設備維護、精加工和重型裝備如“刑天”級工程機甲、“玄武”級防禦炮台)的總裝測試。環境改造僅限於基地內部,外部是永恒的采礦轟鳴與金屬洪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格利澤667c殖民點代號:氦核1):
這顆位於宜居帶邊緣、擁有較厚二氧化碳大氣層的行星,其戰略價值在於其衛星上探測到的超大規模氦3礦床。雖然反物質已成為主力能源,但氦3作為特定高能武器如部分型號‘龍息’粒子炮)的催化劑和某些精密儀器的冷卻劑,依舊不可或缺。
影像中,巨大的行星級軌道采集平台如同星環般籠罩著富含氦3的衛星。平台下方延伸出數條粗壯的管道,直接插入衛星地表,進行原位開采和初步富集。開采出的氦3漿液通過管道泵送至軌道平台精煉,再裝入特製的運輸艦。
行星地表建立了“氦核1”主基地,人口12萬。基地擁有大規模的地麵支持設施、燃料儲存庫和一支強大的近地軌道防禦艦隊,確保這條戰略物資供應鏈的絕對安全。基地穹頂內模擬了類地環境,為長期值守的技術人員提供相對舒適的居住條件。
其他節點:
星圖上,還有諸如“鎢鋼3”富含高強度合金所需鎢、鉬)、“矽晶2”超高純度矽晶體,半導體工業基石)、“重水6”極地冰冠下液態海洋富含氘,用於中子減速劑和特殊燃料)等殖民點。
它們如同一個個功能專精的器官,共同構成了殖民a計劃強大的工業身軀。每個殖民點人口嚴格控製在5萬至15萬之間,確保效率與安全性的平衡。工業級穹頂、行星級護盾發生器、“燭龍”預警雷達陣列和常駐的“曲戰一型”護航艦隊是標準配置。
一艘艘龐大的“方舟級”殖民母艦單艘標準載員5萬人)如同勤勞的工蜂,在星域內穿梭,運送著人員、設備和產出的戰略物資。引擎噴口幽藍色的反物質湮滅光芒,取代了聚變引擎的熾白尾焰,成為這片工業星域最醒目的標誌。
“a計劃34個殖民星,”劉星雨的聲音帶著自豪與鋼鐵般的凝重,“已構成一條縱貫35光年的資源工業鏈。其產出,支撐了‘光複走廊’防禦體係75的建設,並反哺地球本土軍工產能提升320。‘磐石級’防禦圈核心節點已初步串聯。獵戶座支懸臂的鋼鐵脊梁,已然鑄就!”
星圖的中央下方區域,一片被標記為“鳳骨英仙座緩衝區”的星域位於英仙座主懸臂),光點分布相對稀疏但覆蓋範圍極廣,且大多籠罩在代表高度隱匿的淡灰色光暈中。這裡屬於“靜默發展區”,對星盟高度保密。殖民b計劃總負責人,關哲少將的影像出現,背景是“精衛號”母艦的艦橋,舷窗外可見一顆被厚重詭異雲層包裹的星球輪廓,艦橋內燈光幽暗,更添幾分神秘。
“報告元帥,殖民b計劃執行‘廣撒網、深紮根、絕對靜默’策略。”關哲的聲音冷靜而精準,如同在敘述一個精心布置的棋局,眼神銳利如夜梟,“得益於‘方舟之鑒’黃羊角b)的突破性啟示,以及前期對‘鳳骨’空域和英仙座主懸臂深處的大規模隱蔽掃描,我們已在英仙住主懸臂邊緣、鳳骨空域以及多個孤立星團中,建立了超過52個永久殖民點!它們是我們埋入黑暗的種子,靜待燎原之日。”
這裡的殖民點,形態與a計劃截然不同,充滿了適應性與科研氣息,如同在宇宙陰影中頑強生長的菌落。
黃羊角b殖民點代號:方舟之鑒靜默穹頂):
這顆超重力地獄行星上的殖民點,是人類工程與生物智慧的奇跡。影像展示的並非地表城市,而是深埋於巨大岩層之下、依托天然溶洞群擴建的“靜默穹頂”。厚重的複合裝甲層和力場發生器,硬生生在20倍標準大氣壓和3倍重力的地獄中,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綠洲”。
穹頂內部的重力被人工場維持在1.2倍地球標準,空氣經過多重循環過濾。驅動這一切的,是數台深埋岩層更深處的、功率被嚴格限製並多重屏蔽的反物質微堆,確保能量釋放的絕對穩定和無痕。
這裡的居民僅有6萬餘人,但幾乎全是頂尖的生物學家、基因工程師、極端環境物理學家、信息戰專家及其核心團隊。他們的工作核心,就是研究星球上那支失落的蟲族分支——那些在超高重力下演化出工具使用和社會協作的“工甲蟲”、“巨盾蟲”。
巨大的生物實驗室裡,通過非侵入式觀測站、微型采樣機器人和逆向工程,對“靜默酶”及其共生真菌的深入研究,已催生出數代“蜂巢意識乾擾器”原型,效果遠超初代“靜默之鑰”。
同時,對蟲族在極端壓力下生理結構的研究,直接推動了地球單兵動力裝甲關節承重係統、艦船結構抗壓材料的革新。這裡是人類對抗蟲族的終極生物學武器庫。關哲的聲音帶著一絲壓抑的興奮:“‘方舟之鑒’的‘靜默尖兵’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乾擾器原型對標準撕裂者的意識阻斷率,在模擬環境中已達99.3!”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hs1140b殖民點代號:深冰9):
一顆被全球性厚冰殼覆蓋的星球,冰下是廣闊的液態海洋。探測顯示海洋中存在著複雜的化能合成生態係統,甚至可能有初級多細胞生物。殖民點“深冰9”建立在一座巨大的冰山上。利用地熱鑽探技術,在冰層深處建立了溫暖的水下基地。
基地由高強度透明複合材料構成,其維生係統和大型設備由小型反物質堆供能,熱能則巧妙地通過熱交換係統用於融化冰層,擴展基地和獲取液態水。
居民約7萬人)如同生活在巨大的海底觀測站中,可以直接研究奇異的深海生物和地質活動。這裡不僅是生物學的前沿陣地,其獨特的水下建築技術、極端低溫材料、地熱能源利用經驗,為其他冰衛星殖民提供了寶貴模板。
trappist1e殖民點代號:微光3):
圍繞一顆超冷紅矮星運行的行星,恒星活動相對溫和。雖然處於宜居帶,但光照極弱。殖民點“微光3”充分利用了行星的地熱資源,建立在地下溶洞網絡中。地麵部分僅有必要的出入口和能量收集陣列主要用於信號偽裝和補充)。
穹頂內模擬了溫和的類地光照環境,但更側重於無土栽培、人工合成蛋白和封閉生態循環係統的極限研究。人口8萬,主要是生態學家、農業專家和循環技術工程師。其核心能源同樣依賴深埋地下的反物質堆,確保在微弱光照下的穩定運行。
這裡產出的封閉生態圈數據,是“天山4”改造和未來深空殖民的寶貴經驗包,其高效的資源循環技術也推廣到了其他殖民點。
廣域分散點:
更多的b計劃殖民點散布在廣袤而“貧瘠”的星域中。例如“塵霾5”利用濃厚塵埃帶掩護的小型觀測前哨,人口僅5千,專職監聽蟲族通訊和星盟動向,其反物質堆功率被壓縮到最低,信號隱匿至極限);“氣礦12”氣態巨行星軌道空間站,開采稀有氣體和氫同位素,空間站動力核心為小型反物質引擎);“岩心8”高度貧瘠但地質穩定的岩質行星,建立深埋地下的種子庫、基因庫和核心數據備份中心,人口僅2萬守衛及技術人員,其能源核心深埋地幔,多重屏蔽)。
這些點人口大多在5千至8萬之間,規模小,高度專業化,生存隱蔽性壓倒一切。它們配備最強的“影衣”偽裝係統和短距躍遷能力,如同灑入星海的無數暗子。運輸主要依賴經過特殊改裝、具備更強獨立生存和隱匿能力的“鯤鵬級”中型艦隻搭載小型反物質引擎,航程和機動性遠超舊式聚變引擎),而非顯眼的“方舟級”母艦。
“b計劃52個殖民點,”關哲總結道,語氣如同在黑暗中擦拭利刃,“構成了一個縱深超過80光年的‘靜默網絡’。它們是我們的眼睛、耳朵,是生物學利劍的鍛造爐,更是文明火種最隱秘的庇護所。獵戶座的陰影,是我們最好的屏障。‘方舟之鑒’的成果,已開始融入新一代‘靜默狂潮’係統,鋒芒隱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