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殖民c探索空域,艾瑟拉星係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顆恒星——它的光芒似乎被一層無形的濾網柔化了,顯得溫暖而不刺眼。原因很快揭曉:在距離恒星約1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軌道上,一個宏偉得令人窒息的巨型環狀結構,如同神隻的臂環,靜靜地懸浮著,環繞著它的恒星!
戴森環綠光氏族稱之為“天穹之環”):它並非傳統想象中的、包裹恒星的固態球殼,而是由難以計數的、大小不一的六邊形蜂巢狀模塊拚接而成。這些模塊並非純粹的金屬,更像是某種生物礦化結晶與高強度合成材料的複合體,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半透明的翡翠綠與琥珀金交織的色澤。
模塊表麵覆蓋著密密麻麻的、如同電路板又似植物葉脈的深色能量吸收傳導紋路,此刻正貪婪地汲取著恒星輻射出的澎湃光熱。無數巨大的、形態如同放大了億萬倍的蒲公英種子般的銀色能量收集帆,從這些模塊的節點處伸展出來,在恒星風中微微搖曳,將捕獲的太陽能高效地轉化為電能。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些模塊之間,懸浮著許多小型生態球體,裡麵似乎培育著進行光合作用的特殊藻類或植物,為整個環結構提供著額外的生物質能和生命維持物質。
整個“天穹之環”並非完全靜止,其巨大的結構在軌道上緩慢地自轉著,模塊之間的連接處閃爍著柔和的能量光芒,如同活物的脈搏。龐大的能量流通過環繞環體的、由高強度力場約束的等離子能量輸送管道,如同金色的血管般,源源不斷地彙聚、傳輸。而傳輸的終點,並非環本身,而是……
“看!能量指向!”徐勇指著屏幕驚呼。
隻見那些粗壯的等離子能量管道,最終彙聚成數道無比耀眼的金色光柱,如同天罰之矛,垂直射向下方的艾瑟拉主星!光柱並非直接轟擊地表,而是在穿透行星濃密的大氣層時,被大氣電離層巧妙地折射、分流,化作無數道細密的金色閃電鏈,均勻地灑向行星各處!最終,這些被行星磁場和大氣馴服的能量,被行星表麵星羅棋布的、如同巨大水晶蘑菇般的地麵接收陣列捕獲、儲存、分配。整個能量傳輸過程,形成了一幅恒星環行星三位一體的、壯觀而和諧的能量循環圖景!
“我的天……他們用戴森環收集能量,然後通過大氣折射和地麵陣列接收……這避免了直接建造行星級能量接收站的巨大工程難度,也解決了遠距離無線能量傳輸的損耗問題!太巧妙了!太……環保了!”徐勇激動得幾乎語無倫次,“沒有核聚變,沒有反物質湮滅,他們走的是純粹的恒星能之路!這需要多麼精妙的大氣操控和能量折射技術啊!”
王啟明同樣震撼,但他更關注軍事意義:“這意味著他們的行星防禦……很可能極度依賴這個‘天穹之環’和大氣層。如果環被破壞,或者大氣層被乾擾……”
在引導艦的帶領下,“信風i”開始減速,穿過那壯麗的“天穹之環”投下的巨大陰影,向著艾瑟拉主星的大氣層靠近。隨著距離拉近,行星的細節愈發清晰。
艾瑟拉主星:
行星體積略小於地球,重力約為地球的0.83倍。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地表覆蓋著連綿不絕、高聳入雲的巨大結晶山脈。這些山脈並非普通的岩石,而是呈現出半透明的深綠、翠綠、墨綠等各種綠色調的、仿佛由巨大翡翠或綠寶石構成的奇觀!
山脈在恒星光下折射出迷離的光暈,構成了行星地貌的主體骨架。山脈之間,流淌著蜿蜒的、反射著天空“天穹之環”金色光輝的液態甲烷湖泊與河流,在低溫下呈現出奇異的深藍色。
沒有廣闊的海洋,沒有明顯的植被覆蓋至少沒有類似地球的森林草原)。智慧生命的活動痕跡,主要存在於那些巨大結晶山脈之中——無數開鑿在山體上的巨大洞穴入口,如同蜂巢般密集;山脈表麵搭建著層層疊疊的、由類似藤蔓和半透明結晶板構成的平台和橋梁網絡;以及在山穀和平原地區,利用地麵接收陣列散逸能量培育的、散發著熒光的大型液態營養池,裡麵生長著形態奇異的、進行高效光合作用的藻類和水生植物。
整個行星給人一種奇異的美感——冰冷的結晶山脈、流淌的甲烷河流、發光的營養池、以及無處不在的綠色基調,構成了一幅另類碳基生命主導的、靜謐而宏大的生態畫卷。空氣成分掃描顯示,氮氣為主,含有較高比例的甲烷和氫氣,氧氣含量極低,完全不適合人類直接呼吸。
引導艦沒有進入行星大氣層,而是在近地軌道上調整姿態,向“信風i”發送了一個精確的降落坐標,位於一片相對開闊的、被巨大結晶山脈環繞的穀地平原。平原中央,矗立著一個極其宏偉的建築。
地麵引導接收平台:
這與其說是一個平台,不如說是一座由無數巨大線圈堆砌而成的鋼鐵與結晶的巨型山峰!它的基座直徑超過五公裡,高度接近兩千米。主體由數不清的、粗壯無比、閃爍著金屬寒光的超導電磁線圈構成,這些線圈以複雜的幾何結構層層嵌套、堆疊。線圈之間的空隙,則填充著與結晶山脈同源的、半透明的綠色高強度晶體材料,內部同樣流淌著細微的能量光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平台頂端,並非平坦的著陸場,而是一個巨大的、由高純度水晶構成的碗狀聚焦發射器,其內表麵光滑如鏡,此刻正隱約流淌著尚未完全散去的能量餘暉。
平台四周的地麵上,分布著數十個相對小型的、但同樣結構複雜的電磁加速軌道,如同巨龍的肋骨指向天空。這就是綠光氏族用以將他們的飛船“拋射”入太空的超級電磁彈弓!其規模和複雜程度,充分彰顯了這個文明在宏觀電磁操控領域的登峰造極。
“信風i”在引導艦發送的許可信號下,小心翼翼地調整姿態,依靠自身的反重力引擎和姿態調節噴口,緩緩降落在巨型平台旁邊一片相對平坦、由堅固結晶板鋪就的輔助著陸區。艇身下方伸出支架,穩穩落地。
艙門滑開,王啟明少校和徐勇顧問身著輕便但具備基礎維生和防護功能的考察服,走了出來。緊隨其後的是四名攜帶輕型掃描設備和記錄儀器的科學隊員,以及兩名作為護衛、手持非致命性脈衝武器的幽靈衛隊士兵更多是象征意義)。
一股混合著冰冷、微弱臭氧、以及某種難以形容的、類似雨後森林深處清新苔蘚的氣息撲麵而來維生係統過濾後)。重力比地球稍輕,行走略有漂浮感。眼前的景象,比在軌道上俯瞰更為震撼。
他們站在一個巨大的、閃爍著微光的綠色結晶平原上。遠處,那高聳入雲、折射著迷離光線的結晶山脈如同翡翠打造的巨人圍牆,沉默地矗立著。近處,那座由無數冰冷線圈和綠色晶體構成的超級電磁平台,散發著無形的能量場,讓空氣都帶著細微的靜電麻感。
更近的地方,數個巨大的液態營養池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翡翠寶石,池中翻湧著散發著柔和綠光的粘稠液體,裡麵生長著形態如同巨大海葵或發光珊瑚的奇異植物,緩慢地蠕動著,進行著高效的光合作用。
很快,一群艾瑟拉星球的居民——綠光氏族verdantuens)——出現在平台邊緣,向著人類使團緩緩走來。
綠光氏族:
他們的身高普遍在1.8米至2米之間,體態纖細而修長,仿佛由柔韌的藤蔓構成。最顯著的特征是他們的皮膚——呈現出從深橄欖綠到鮮翠綠不等的色調,光滑細膩,在艾瑟拉恒星的照耀下,皮膚下似乎有細微的葉綠體在流動,隱隱散發著極其微弱的綠色熒光!
他們的頭部呈柔和的卵圓形,沒有明顯的鼻子和耳朵,隻有兩個深邃的、如同黑曜石般的複眼結構,占據了麵部較大比例。複眼下方是一個細長的、可以開合的呼吸進食孔。他們沒有頭發,頭頂和背部生長著一些類似蕨類植物葉片的柔軟綠色冠羽或葉狀結構,這些結構似乎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並隨著情緒輕微擺動。
他們的肢體結構與人類迥異:擁有四條手臂,兩條較為粗壯的主手臂位於軀乾兩側,末端是四根修長、靈活、指節分明的綠色手指;另外兩條較為纖細的輔助手臂則從肩胛骨後方延伸出來,如同靈巧的副肢,末端的手指更細長,似乎用於精細操作。
下肢隻有一條粗壯的主支撐腿,類似某些昆蟲或植物的根莖,足部則是寬大的、帶有吸盤狀結構的三趾蹼足,穩穩地吸附在結晶地麵上。一條靈活的、覆蓋著細小鱗片的尾巴從脊椎末端延伸出來,幫助他們保持平衡。
他們的移動方式也頗為奇特:主要依靠那條粗壯的主腿進行彈跳或邁步,動作帶著一種植物般的優雅韻律。當他們需要快速移動或攀爬時,四條手臂會同時著地,配合主腿和尾巴,展現出驚人的敏捷性。
為首的一位綠光氏族成員,體型更為高大約2.2米),身上的綠色更為深邃,冠羽更為華麗繁複,上麵還點綴著幾顆細小的、散發著微光的結晶顆粒。
他從體態和散發的氣息判斷)走到距離人類使團約十米處停下,四條手臂以一種複雜的、類似植物枝葉舒展的禮儀姿態交叉在胸前主手臂在胸前交叉,兩根纖細的副肢則向上伸展,掌心朝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