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五十輛早點車到地方,楊玉貞的“生意版圖”也跟著擴大:除了包子,還加了餃子、麵條、餛飩、稀飯和茶葉蛋。
讓這些人兩人一組推著車,散到清水市的各個角落,取名“魚水情流動早點鋪子”——既貼合退伍軍人的身份,又透著軍民一家的溫情。
她給每個小隊定了銷量目標:賣完了就回來,沒賣完就多跑會兒,總能賣光。
反正不會把退伍兵當新瓜蛋子看,都是粗糙的大老爺們,給點壓力,很正常。
王建軍第一天挑著籮筐出門時,手都在抖。
籮筐上“包子”兩個字是東方式用毛筆寫的,筆鋒淩厲,襯得他這一米八的退伍軍人像個偷拿了家裡饅頭的毛頭小子。
他站在胡同口,盯著來來往往的人,嘴張了三次,才擠出一句細若蚊蚋的“賣包子……”,聲音小得連自己都聽不清。
有大媽路過,瞅著他箱子上的字,又看他憋得通紅的臉,笑著逗他:“小夥子,你這包子是甜的還是鹹的?總不能讓俺猜吧?”
王建軍猛地抬頭,眼神都慌了,手忙腳亂地想打開籮筐,結果沒抓穩,籮筐“哐當”一聲歪在地上,手忙腳亂的樣子,逗得周圍人都笑了。
“彆急彆急,俺們又不搶。”大媽幫他把包子撿起來,“給俺來兩個豬雜包,再要個二合麵饅頭。”
他看到自己手微有些哆嗦,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哆嗦,這雙手明明都能扛起槍炮,買個包子而已,哆嗦什麼!
那天王建軍回到集合點時,箱子裡還剩小半箱包子。
他垂著頭,等著楊玉貞批評,沒想到楊玉貞隻拍了拍他的肩膀:“把嗓門放開,你是退伍軍人,站在那兒就比旁人靠譜,怕啥?練完嗓子,讓他們把包子加熱一下,咱們再去!”
現在才中午,還有半天呢。
站在那裡有七八個人,都是賣不掉包子的男人,他們被挑出來賣包子,就一個原因,嗓門大。
楊玉貞都不自己示範了,按了下錄音機,她的聲音就飄出來……
“剛出鍋的熱包子喲——香噴噴的豬雜包!皮薄餡大,咬一口流油嘞——”尾音拖得長長的,能繞著胡同飄半圈。
楊玉貞道上,“一起唱……”
一群男人跟著大聲吆喝:“剛出鍋的熱包子喲——香噴噴的豬雜包!皮薄餡大,咬一口流油嘞——”
尾音拖得長長的,能繞著胡同飄半圈,隔壁的都站在門口,看他們家的西洋景兒。
楊玉貞控製著他們的聲音和語速,一遍,二遍……二十遍……
行了!
再去賣去!
咱們家就沒有失敗的,隻有不努力的!
楊玉貞的教學就是這麼實用且簡單,實在不行,明天就換彆的人頂上。
王建軍咬著牙,把“賣包子”三個字喊得震天響。
楊玉貞要求走十步,吆喝一聲,他走五步就吆喝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