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硯洲帶著兩個副手剛到目的地,第一站就往部隊後勤處趕。
按著楊玉貞定好的章程,他們得先跟陸西辭對接。
陸西辭讓向景行帶他們跑手續,領走那批由部隊擔保的備用器具。
臉盆、水桶之類堆了半車,直接卡車給拉到荒廢到除了炕啥也沒有的大院。
這個大院和羅硯洲以前住的那個不一樣,那個靠近部隊,這個靠近市區,都屬於部隊的。
陸西辭親自過來送人,臨走前拍了拍羅硯洲的肩:“這批物資是部隊的支撐,後續早點鋪得把轉業軍人就業的任務扛起來,不然這賬,可得算在我頭上。”
他可是擔保人!
不然部隊也不是做慈善的。
羅硯洲用力點頭,心裡清楚這份擔保的分量。
陸西辭道:“你們直接去找老餘那邊辦手續,你們具體要什麼,和他說就行了。”
餘東海早幫著打通了關節,肉聯廠和糧食加工廠那邊能“打白條”領原材料,各種經營所需的證件也一並辦齊,羅硯洲連跑流程的功夫都省了。
“齊活了,開乾!”
羅硯洲看著手裡的證件和原材料清單,轉頭就帶著兩個手下紮進了院子。
院子裡有口老井,他盯著井沿琢磨半天,讓人沿著水麵往上的位置側打了個保鮮洞——夏天洞裡能保持四五度的溫度,正好當“天然冰箱”,存放肉餡、麵團再合適不過。
七月的退伍兵安置也趕得巧。
陸西辭那邊統計完意願,把不願回原籍的城市兵和農村兵湊了二十人,特意安排他們十號離隊。
陸西辭說話就是直率,“部隊還能發一個月工資,你們這邊先免費用二十天,緩過勁來再算工錢。”
這些退伍兵離隊時都帶著鋪蓋,日用品都不用額外添置,加上楊玉貞給的一百斤調味料,流動早點鋪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下午,二十個退伍兵一到,羅硯洲立馬分工:一組收拾閒置的屋子當宿舍,一組開墾院子裡的荒地,還特意找原先種菜園的村人商量,給了五塊錢賠償,把園子裡能做餡的菜收了個遍——光一個大冬瓜就夠做好幾鍋冬瓜肉包子。
剩下的人裡,有人負責早起騎自行車去取貨,有人剁餡、和麵,第一天就定下肉包子和冬瓜肉包子兩種品類,忙到天黑才歇工。
第二天清晨五點半,天剛蒙蒙亮,三隊人馬就出發了。
羅硯洲帶著兩個熟手,再各領兩個生手,背著裝滿包子的竹筐上了公共汽車——專挑早高峰的公交站、工廠門口,剛出鍋的包子冒著熱氣,沒多久就賣得隻剩筐底。
買完的就陸續回院子簡單吃口飯,下午三點半又扛著包子出門,專趕下班的熱鬨時段。
當天清算賬目時,羅硯洲看著手裡的錢,心裡鬆了口氣——賺的錢夠二十多號人吃飯了。
他立馬讓人去附近村子買了土豆、紅薯、玉米這些粗糧,做大家的口糧,正式開啟“不求人”的日子。
吃什麼不重要,但一定要吃得飽,從部隊出來的,可沒有一個餓兵,個個都是大肚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