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放假吃喝玩樂,有人放假鍥而不舍。
其中差距,在府學第一個月考中,展現得淋漓儘致。
蘇潤擠下周年,成為天字班第二名,勢頭直逼府學第一的蕭均。
司彥也威脅到了向波的位置。
徐鼎順利躋身天字班。
而梁玉、葉卓然齊齊升到了地字班與張世作伴。
至此,六人全部拿到了鄉試入場券。
時間一天天過去,六人更是奮發向上,不敢懈怠。
搬到隔壁的孔樓四人,也時常跟他們一起讀書。
十個人平日裡會湊在一起高談闊論,或一同出題答卷。
兩個小團體之間的情義倒是越發深厚。
府學教諭教課都有兩把刷子。
尤其是教導詩詞的張教諭。
為了提升學生吟詩作對的意境,教諭時常帶著學生們在綃山遊覽,或者在綃湖泛舟。
欣賞著美景,就把知識吸收了,這讓眾人很是愜意,詩詞進步極其神速。
梁玉的山水詩更是被夫子頻頻誇讚。
蘇潤則是特立獨行。
他的詩詞,無論意境、角度都與眾人不一樣,風格唯一。
張教諭對此也很是讚賞。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
轉眼,半年時間就過去了。
這半年蕭正每月都會找蘇潤他們到府衙幫著做圖表。
蘇潤等人也趁此機會,接觸政務。
不僅知道清河省各地情況,還陸續加深了對國情的了解。
而李氏的豆腐坊經營甚好。
幾乎每隔兩日,村子裡就會安排一隊人來送貨,常常那批貨剛送到,這批貨就要裝車出發了。
因此,雖然蘇潤他們離家鄉遠,但雙方通訊倒是很頻繁。
蘇遠河與蘇平安更是卡著蘇潤旬假日的時候,輪流過來看他。
有時候帶些大伯娘周氏做的醃菜;
有時候幫蘇安福、蘇興旺捎些話過來。
蘇遠河成了親,倒也真沒忘蘇潤這個小堂弟。
每次他在外奔波時,遇到什麼好東西,都給蘇潤買一份。
然後等下次來青陽府,親自送給蘇潤,再跟蘇潤扯扯各地逸聞趣事。
蘇遠河在外遇到地方官不作為,或者遇到什麼不平事,也會回來跟蘇潤說。
除了雜報外,蘇潤有不少地方政事,都是從蘇遠河他們這裡聽來的。
每逢此時。
蘇潤都會饒有興致的聽完,然後提筆記錄一些覺得有用的。
之後,再跟蘇遠河分享自己的府學生活,還不時給村裡的親人們寫寫信,問問近況或者捎些東西回去。
蘇家貨隊的足跡已經遍布清河省。
蘇行開始聯合梁家,往京城發展,為日後鋪路。
五月二十,又到旬假日。
蘇潤從府學出來,一眼就看到了多月不見的親人正在外麵笑著看自己。
蘇潤麵上的疲倦頓時消失不見。
他毫不客氣的將裝著臟衣服的包袱,往二哥腦袋上扔。
然後一溜煙跑到了蘇安福和蘇興旺麵前,咧嘴笑著道:
“大伯!小叔!”
“你們終於來了,侄兒盼很久了!”
蘇安福看著侄子身著學服從氣派的府學中走出,也很是欣喜。
他摸摸侄子腦袋,慈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