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畫圖,又是作文,等這道題寫完,就到晌午了。
雖然剩下的題目不多,但蘇潤一早上隻寫了一篇文章,他對此速度很是不滿。
因此也沒花費時間弄吃的,隻搖動鈴鐺,問衙役要了冷水和熱水。
熱水衝糊糊,冷水則混著炒麵,捏了個拳頭大的團子。
蘇潤就著熱糊糊吃團子,眼睛卻開始看其他的題目。
時務策剩下兩道,一道是問預防洪澇之策:
【朕觀天下,水患為民生之大患。每逢雨季,洪澇橫生,江河泛濫,淹沒良田,衝毀城郭,百姓苦不堪言。爾等士子皆懷濟世之才,試問:當如何察天時、觀地理,以預知洪澇之發?又當如何修築堤壩、疏浚河道,以禦洪水之侵?災後,又當如何安撫百姓、恢複生產,使社稷長治久安?】
這題連文章結構都不用想,題目都已經揭示完了。
先答如何預防;再答如何修壩疏道;最後答災後重建。
題目不難。
畢竟大炎常有洪澇災害,故考生常押此題。
而對經曆過清河決堤,流民遍野,又建議種果樹來預防水土流失的蘇潤來說,答案根本就是手到擒來。
蘇潤左手拿著捏到奇形怪狀的團子,右手提筆沾沾墨水,快速標注了幾個要素。
然後繼續看僅剩的那道題目。
【科舉製度自創立以來,曆經數百年,雖有變革,然其選拔人才之宗旨未改。然古之科舉重經義、詩賦,雖能選拔文辭之士,然於經世致用之才,或有不足。朕之用人,更重實學、實務。試問:古之科舉與今之人才選拔,其異同何在?當如何借鑒古製,又當如何突破舊製,以適應時局之需】
見此,蘇潤很是意外:
“有趣了~”
“這不就是問科舉如何培養實用性人才?”
“逼著我當大炎臨川先生啊!”
宋朝王安石曾改進科舉製度,修改取士之法,因其出身臨川縣,故稱臨川先生。
想到這裡,蘇潤改了口:
“不,潤應該是玉泉先生!”
蘇潤雖然記不全,但大方向還是清楚的,結合這半年多做政事的經驗,很快就列出了不少要寫的元素。
兩篇時務策分析完,蘇潤也吃飽了。
拿出抹布將手擦乾淨後,蘇潤立刻開始分析史論。
相比於四書文、經義題、判、誥等,史論和時務策都是極具開放性的題型,要求的字數也遠多於其他類型。
因此,天黑的時候,蘇潤才做完了一道時務策,一道史論。
而且還是隻打了草稿的那種。
次日狀態定然有所下滑,他想了想,還是決定今晚把剩下那道史論題也給做出來。
晚飯與晌午一樣,麵團子加糊糊。
趁著吃飯把初稿改完,吃完後,蘇潤點上蠟燭,開始寫文章。
夜深人靜,正適合寫文章。
蠟燭將將燒了一半,蘇潤就把初稿打好了。
一天寫三篇文章,對習慣了題海戰術的蘇潤來說,不過是小意思。
尤其其中一篇還早就打好腹稿,隻需要寫出來,然後潤色就行。
但即便感覺自己狀態不錯,蘇潤還是收拾好筆墨紙硯,並上號板,準備睡覺。
三天兩晚的考試,隻有一支蠟燭,而他第一天就已經用了一半。
若是再不停下,萬一後麵兩天下雨,必須用油布遮蓋,沒有蠟燭,他怎麼考試?
人要懂得給自己留退路。
任何時候,能不把路走絕,就不要走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