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鑲瞥了他們一眼,長長歎了口氣:
“老夫猶記,當日在早朝上,百官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最後還是陛下下旨,將淩遲改為流放。”
這結果還不錯,至少人沒死,蘇潤心想。
但不等他開口說話,卻聽秦鑲又道:
“但此人沒等到接聖旨那日,便在獄中牆壁寫下‘無家無我’四字,自戕身亡。”
聞言,蘇潤愣住。
梁玉剛露出的笑容也僵在臉上,結結巴巴問:
“就、就這麼……死了?”
秦鑲無言,似是默認。
在梁玉的沉默中,古策將話題拉回正軌:
“另一道題也差不多,都是大炎事跡出現過的案例。”
“那罪犯原是因蒙冤而遠走他鄉,然多年後罪名洗清,竟發現此人這些年落草為寇,以劫掠沿途商隊為生,強搶金銀數千兩,論罪當斬。”
“縣令依法斷案,可在行刑當日,卻有不少老弱婦孺衝入法場,為其喊冤。”
“一審才知道,此人落草期間時常周濟貧困百姓,劫來的銀錢絕大部分都贈給百姓了。”
至此,蘇潤總算理解秦鑲他們方才所說的‘法理不外乎人情’,究竟是什麼意思了:
這兩道題就是要讓考生站在法理和人情的天秤上,左右權衡。
而梁玉倒是很關心最後的結果,連連追問。
古策也沒瞞著,直接道:
“這案子也是從邊陲小鎮,一路報到了京中。”
“最後,初入朝堂的太子殿下親自斷案,以此人被逼無奈方才落草,多年來良心未泯為由,改判脊杖四十。”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笑道:
“此人後來從軍,屢立戰功,如今也是鎮國公手下,正五品的將軍了!”
得到了想聽的答案,梁玉終於高興了:
“不愧是太子殿下!”
連蘇潤都來了句:
“我大舅子就是厲害!”
這兩道題都是大炎震驚一時的案子,又有情與法的極致矛盾,眾人自然而然一致通過:
“那第三、四道判題,就這麼決定了。”
若說前麵的案子都是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酌情減輕懲處。
那最後一案就不一樣了。
此案開創了大炎‘未成年人反抗欺淩,致死者免死’的先例:
【丁氏族兄常年欺侮其族弟,一次,年僅十二歲的族弟在與族兄一同挑土時,因被欺侮而拾土回擲,結果導致十六歲的族兄意外死亡。問:如何判處?】
按大炎律例,凡鬥毆殺人者,隻有十歲以下的孩子才可免死。
而熙和帝認為,丁氏族弟多年來受到族兄霸淩,且殺人乃是被欺負後的本能反抗,並非預謀殺人,故從寬處理,隻讓丁氏族弟賠付了喪葬銀二十兩。
這題具有開創性,被眾人選為最後一道壓軸題。
議論完後,蘇潤負責整理,其餘人繼續出題。
如此循環往複,時間過得飛快,直到酉時初,眾人才將所有考題出好。
高強度的用腦也引得蘇潤直呼:
“子啊,救救我吧!”
喜歡退親發家科舉路,六元及第娶公主請大家收藏:()退親發家科舉路,六元及第娶公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