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叫什麼路蘇潤並不關心。
他做完實驗就回了經營司,打算趁太陽未落山,將各項數據整理好。
“騾車?”蘇潤問。
張世當即道:
“以壯年騾子可承擔的最大運貨量為標準,水泥路能省去五成人力、三成畜力、速度快二到三成,同為三百丈的距離,可節省半盞茶時間。”
“城西李氏米商的運貨商隊,原本是十車四十人的商隊,換成水泥路後,可減少……”
“馬車?”
“……若大炎全都是水泥路,那以工部這一年半以來,統計的各省各府運貨商隊數量來看,日後每年,我朝商戶可……商稅增加……朝廷商稅收銀預估能多……”
王監正和沈郎中第一次領會玉泉六子的默契與可怕。
張世嘴上說著,手上算著,不假思索就能答上,連大額數字的計算,都很輕鬆,全程幾乎不停頓。
蘇潤問,張世計算好,給出確定答複,再由蘇潤落筆成文。
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頭都不抬一下。
王監正和沈郎中都看傻了:
哪個說玉泉六子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
就張郎中這本事,朝中幾人能有?
難怪他才入朝一年,宋尚書就敢把經營司托付給這個嘴上沒毛的小子。
能被太子殿下親自下旨晉為正五品,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們心想。
但更讓他們絕望的是,蘇潤和張世說的太快,他們隻是跑了個神,等思緒再回來的時候,就跟不上了。
等到戶部的數據統計完,蘇潤抬頭,問沈郎中工部用工、用料情況。
然而,無人應答。
望著杵在門前、呆若木雞的兩人,蘇潤疑惑地問:
“沈郎中,王監正,本官沒讓你們罰站啊?”
“你們一左一右守著門口,是想當門神嗎?”
難怪他覺得光線暗淡,原來是這兩家夥擋著光了!
蘇潤話落,兩人沒有反應。
張世起身用手在他們眼前晃了晃,才把人叫回神:
“沈郎中、王監正,你們怎麼了?”
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底的震驚與自慚形穢。
沈郎中吞吞口水,由心而發:
“兩位不愧是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心腹重臣,實在是令人敬佩……”
話沒說完,蘇潤眉頭一挑,打斷了:
“不用拍馬屁,先把正事乾了,本官還著急回家呢!”
“說說工部修路用工、用料、修路所需的平均時間、影響因素、意外情況等,日後推廣大炎,如何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之類的,說詳細些。”
體諒沈郎中沒有經驗,蘇潤特意交代了些要點。
但沈郎中跟蛤蟆一樣,一戳一蹦躂,完全做不到像張世那樣,所有數據一溜煙全報上來。
得蘇潤擠牙膏式的問才行。
對此,蘇潤勉強能理解。
但到後麵,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問題時,沈郎中徹底拉胯。
比如蘇潤問:
“此次分七組,一組製作水泥,剩下六組修路,每組負責五十丈距離。”
“但在修路的時候,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爭吵不斷,有的閒到裝忙,什麼原因?怎麼解決?”
“怎麼調配人員,才能更快更好的修好路?”
“若大範圍修路,從你們工部角度看,怎麼把關保證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