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廠巨大的廠區內。
機器的轟鳴晝夜不息,如同永不疲倦的鋼鐵心臟在搏動。
自從張衛國上將那句“經費絕對會撥”的承諾化為真金白銀的投入後,這座老廠仿佛被注入了澎湃的青春血液,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然而,在這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中,一個議題卻在廠內高層和關注307廠的軍內人士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小川廠長。”
負責生產調度的王科長,手裡捏著一份最新的生產計劃表。
他趁著午休間隙,在嘈雜的總裝車間門口攔住了巡視的李小川。
巨大的龍門吊正吊裝著某個新型號戰車的底盤,發出沉悶的吱呀聲。“
您看這民用拖拉機生產線……
咱廠現在軍工訂單都排到後年了,設備、人手都緊巴巴的,為啥還留著這條線?
工人們私下都在嘀咕,有這功夫,多造幾台步戰車底盤不好嗎?”
他粗糙的手指用力點了點計劃表上“民用農機”那一欄,語氣裡帶著心疼資源的焦灼。
周圍幾個路過的技術員也放慢了腳步,豎起耳朵。
顯然,王科長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在大多數人看來,307廠如今已是軍工序列裡一顆光芒奪目的新星。
背靠國防部的強力支持,軍工訂單源源不斷。
如今正是甩掉“落後產能”、全麵轉向高精尖軍工製造的黃金時刻。
李小川停下腳步。
目光掃過王科長那張寫滿困惑和忠懇的臉,又掠過旁邊幾個年輕技術員同樣帶著疑問的眼神。
車間裡,巨大的機械臂正進行著精確到微米的焊接作業。
濺起的藍色弧光在他沉靜的眼底跳躍。
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一台正在調試的精密五軸加工中心旁。
然後伸出手,感受著機身那冰冷堅硬的觸感,以及其內部高速旋轉主軸傳遞出的、低沉而充滿力量的細微震動。
“王科長。”
李小川他開口,聲音在機器的背景音中顯得異常清晰平穩:
“國防部的撥款,是及時雨,救了廠子的命,也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
他收回手,轉身看向眾人,眼神深邃,“但這翅膀,如果隻能依賴一場雨活著,萬一哪天乾旱了呢?”
“或者,風向變了呢?”
他抬起手,指向窗外一片稍顯陳舊的廠房區域。
那裡正是民用拖拉機的生產線,此刻也正傳出相對沉悶但持續的機器運轉聲。
“那條線,也是307廠的根,是廠子經曆過寒冬還能喘氣的底子。”
“它能養活工人,能養活技術,能維持一個廠子最基本的運轉生態。”
“軍工訂單再滿,那是錦上添花,是榮譽,但民用生產,是雪中送炭,是底氣。”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若有所思的臉:
“所以,就算是民用產品,質量也不能馬虎,這是原則。”
“軍工品質做民用,不是大材小用,是降維打擊,是樹立口碑,是告訴老百姓,咱們307廠出來的東西,無論是打仗的還是種地的,都經得起摔打!”
“這叫軍民融合,不是權宜之計,是生存之道,更是發展之道。”
“把根紮深了,紮牢了,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穩當。”
其實,隻有李小川自己心裡清楚,更深沉的憂慮源自何處。
重活一世的記憶裡,見過太多因政策調整、預算削減或國際風雲突變,導致軍工企業一夜之間陷入困境的例子。
一旦徹底斬斷民用這條腿,307廠就成了純粹依靠國防預算輸血的“巨嬰”。
看似風光,實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