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龍淵基地深處,新建成的瓊崖動力研究所試驗場內,空氣仿佛凝固了。
巨大的鐵架台上,一台造型粗獷、布滿管道和線纜的鋼鐵心臟,瓊崖第一台基於海妖v12缸理念設計、代號怒濤i的船用高速柴油機原型機,正被無數雙緊張的眼睛注視著。
德意誌國工程師柯默親自在控製台前,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他的助手們屏住呼吸,檢查著油壓、水溫、轉速表的每一個細微波動。
“啟動!”柯默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啟動電機發出刺耳的尖嘯,帶動巨大的飛輪旋轉。一次、兩次…活塞在氣缸內艱難地往複…突然!
“轟——隆——隆——!”
一陣低沉、雄渾、充滿力量的咆哮猛地炸響!伴隨著一陣不算濃烈的黑煙,巨大的柴油機劇烈地震動著,轉速表指針開始穩定爬升!澎湃的聲浪衝擊著每個人的耳膜,也點燃了所有人心中的火焰!
“1000轉!運行平穩!”
“油壓正常!水溫正常!”
“1500轉!輸出功率…達到設計值的85!”
“持續運行十分鐘…無異常!”
“成功了!我們成功了!”陳國棟激動得跳了起來,用力拍打著身邊德國工程師的肩膀。
柯默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用生硬的中文喊道:“瓊崖!力量!”
這聲怒濤的咆哮,如同吹響了瓊崖軍工全麵加速的衝鋒號!
就在柴油機轟鳴的同時,龍淵基地另一側的秘密工棚內,一群由工兵旅精銳和技工學員組成的鐵甲突擊隊,正圍著一堆圖紙和簡陋的模型爭論不休。
圖紙上畫著一個由鉚接鋼板構成的菱形怪物,頂部安裝著一個旋轉炮塔,履帶寬大。
這就是鄧賢憑借模糊記憶勾勒出的早期坦克概念圖。動力,自然是剛突破的怒濤柴油機。
裝甲,是儋耳州鋼鐵廠剛剛試製成功、加入少量鎳鉻元素的一號裝甲鋼,雖然厚度有限,但抗彈性能遠超普通鋼板。
武器,則是一門儋耳州機械廠利用新到的高精度鏜床仿製的法製37步兵炮鐵錘i,以及一挺改進的馬克沁機槍。
第一輛試驗型坦克,代號鐵牛i,開始了艱難的拚積木過程。
榆林港船塢內,海鷹二號的建造如火如荼。
與一號最大的不同,就是預留了安裝怒濤柴油機的位置和空間!雖然怒濤i還太笨重、功率不足,但這代表了方向。
同時,利用引進的光學設備和技術,岸防總隊林近開指揮下,第一台瓊崖自產的海眼i型3米光學測距儀被安裝到了椰城主炮台上,精度大幅提升。海軍艦炮的仿製75速射炮也在新機床的加持下,良品率顯著提高。
椰城西郊的飛行試驗場,氣氛卻有些凝重。
一架雙翼木布結構教練機在降落時起落架斷裂,飛行員陳阿海受了輕傷。
航空研究所的歸國留學生所長趙天翼,拿著斷裂的木製大梁,眉頭緊鎖:“司令,木布結構強度有限,難以承載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和武器載荷。我們需要全金屬結構,至少是鋼管焊接蒙皮!”
鄧賢看著摔壞的飛機,又想起記憶中未來肆虐的轟炸機,沉聲道:“材料是關鍵!鋼鐵廠、機械廠,全力配合航空所!優先解決高強度航空鋼管和鋁材的供應!沒有製空權,一切皆是空談!先解決飛得穩,再考慮打得狠!”
儋耳州機械廠的槍炮車間,一片熱火朝天。新到的精密磨床和鏜床發揮了巨大作用。
仿製改進毛瑟g98的瓊崖二十年式步槍1920年定型,生產線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槍管壽命和射擊精度顯著改善,開始大規模換裝一線部隊。山炮的炮管生產穩定,並成功仿製了帶複進機的炮架,射速提升。
更關鍵的是,利用引進的光學技術和自產測距儀,第一代雷霆i簡易火炮瞄準鏡開始小批量配發炮兵部隊。
陸軍技術研究局在鄧賢通用化理念的啟發下,開始預研一種基於馬克沁原理,但更輕便、使用彈鏈供彈、可快速更換槍管的中型機槍,類似未來的g34雛形,代號暴風。
就在軍工引擎轟鳴之際,製藥廠的一個實驗室裡,卻發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年輕的研究員方晴,她是林紹成的得意門生在培養一批用於磺胺衍生物實驗的葡萄球菌時,發現其中一個培養皿被一種空氣中飄落的青綠色黴菌汙染了。
令人驚訝的是,在黴菌周圍,葡萄球菌的生長被明顯抑製了!
她好奇地將這個現象記錄下來,彙報給了林紹成。忙於新藥研發的林博士起初並未在意,隻在實驗日誌上批注:“有趣現象,待後續觀察。”
然而,這個不起眼的汙染點,卻埋下了一顆改變未來的種子。
喜歡1910從嶺南走出的軍閥頭子請大家收藏:()1910從嶺南走出的軍閥頭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