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港城爆發了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銀行業危機。
導火索是明德銀號因過度投資地產失敗而倒閉,引發了市場對中小銀行的普遍恐慌。
擠提風潮迅速蔓延。
作為當時規模最大、聲譽最隆的華資銀行,恒生銀行不幸成為恐慌情緒下的首要目標之一。
1965年4月5日,恐慌的儲戶在恒生銀行各分行前排起了長龍,爭相提取存款。
僅一天之內,恒生就失去了高達8000萬港元的存款,占其當時存款總額的六分之一!擠提持續數日,到4月上旬,恒生銀行累計流失的存款總額已接近2億港元,其流動性瀕臨枯竭,命懸一線。
麵對生死存亡,恒生銀行董事局當時隻剩下三個艱難的選擇:
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大通銀行願意提供貸款支持,但條件苛刻,要求獲得恒生銀行的管理權甚至控股權。
停業並由港城政府接管:這意味著恒生品牌將徹底消失,由政府主導清算或重組,股東權益可能歸零。
向港城最大的銀行——彙豐銀行求助:尋求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支持。
經過董事局成員,尤其是何善衡、何添等人的徹夜權衡利弊,他們痛苦地意識到,前兩條路都可能導致恒生銀行獨立地位的終結。
而彙豐銀行雖然同為英資,但長期紮根港城,與華商關係相對密切,且在港府支持下擁有最強的資金實力和信譽。
為了保住恒生銀行的品牌、員工隊伍和大部分客戶基礎,避免引發更廣泛的金融係統性風險,董事局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但務實的決定:將恒生銀行的控股權出售給彙豐銀行。
在獲得港英政府財政司的緊急批準後,1965年4月9日,彙豐銀行宣布以5100萬港元的代價,收購恒生銀行51的股權,取得了絕對控股權。
彙豐承諾保留恒生銀行的品牌、管理團隊和經營特色,並立即向恒生注入巨額流動資金,迅速平息了擠提風潮。
此後,彙豐不斷增持恒生股份,最終持股比例超過62.14,實現了完全掌控。
1962年的港城,作為遠東璀璨的明珠,其經濟脈搏強勁而充滿活力。
在這片土地上,金融業無疑是其最核心的命脈之一。
彼時,恒升銀行已然崛起為港城零售銀行業無可爭議的龍頭巨擘。
它擁有超過百萬的忠實客戶,其服務網絡深入社會的毛細血管,不僅惠及了無數辛勤耕耘的中小企業,更成為眾多華人市民日常金融生活的堅實依靠。
恒升銀行的穩健發展、貼近民生的服務理念以及日益壯大的市場份額,使其對另一家金融巨獸——港城上海彙豐銀行——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實質性的挑戰。
恒升的崛起,象征著華資力量在英資主導的金融版圖中撕開了一道日益擴大的口子。
為了徹底消除這個心腹大患,鞏固自身在港的絕對統治地位,彙豐銀行憑借其深厚的政治背景與雄厚的資本實力,於1962年果斷出手,完成了對恒升銀行的收購。
這場收購,表麵上是彙豐“解救”了當時據稱陷入某種“危機”的恒升,實則是其精心策劃的一場戰略絞殺。
通過此次收購,彙豐不僅一舉消滅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更將恒升銀行遍布港九新界的260個黃金網點儘收囊中。
這對於當時已是港城法定發鈔行、銀行體係結算中心以及事實上的“最後貸款人”的彙豐而言,無異於如虎添翼。
其與港英政府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更使得這場收購帶有濃厚的政治經濟色彩,幾乎一夜間,彙豐在零售銀行業務領域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局麵。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恒升銀行這塊金字招牌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並未因被收購而徹底湮滅。
彙豐深諳品牌效應的重要性,並未將恒升完全消化吸收,而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允許恒升銀行在彙豐集團旗下保持相對獨立的運營地位。
這一決策在日後被證明頗具遠見。
恒升銀行在彙豐的羽翼下,非但沒有萎縮,反而借助彙豐的資源,進一步拓展了業務版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最具標誌性的成就,莫過於在1969年推出了日後聞名全球的恒生指數。
這個以恒升銀行為名的指數,迅速成為衡量港城股票市場表現的最權威基準,是港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標誌之一。
恒升銀行的品牌,在彙豐的體係內,反而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這次收購,表麵上是一場商業行為,實則成為港島英資與華資力量對比的一個微妙轉折點。
彙豐在消除了最直接的華資競爭對手後,策略發生了顯著變化。
它開始有意識地、大規模地扶持其他華資財團和企業家,通過參股、貸款、戰略合作等多種方式,與新興的華資力量建立起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
這種“以華製華”或“利益捆綁”的策略,一方麵是為了更深入地滲透和控製港城經濟,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緩和日益高漲的華資崛起帶來的壓力,試圖將這股力量納入其可控的軌道。
彙豐,這個英資的象征,成為了連接英倫資本與本土華商之間的一道特殊橋梁,或者說,一道精心構築的堤壩。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1987年深秋。
港城中環,彙豐銀行大廈頂層的豪華會議室裡,氣氛凝重得如同窗外維多利亞港上空積聚的鉛雲。
時任彙豐集團主席的浦韋士爵士、董事局成員兼執行董事龐約翰,以及剛剛結束一場關鍵談判、風塵仆仆趕回的沈弼爵士,正圍坐在巨大的紅木會議桌旁。
沈弼的臉色陰沉,眉宇間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疲憊與慍怒。
“他態度非常強硬,”沈弼的聲音打破了室內的沉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何曉先生,婁氏集團那位年輕的掌舵人,他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恒升銀行。
而且,他開出的條件極其苛刻,要求我們在現有股價基礎上,再讓價15!”
喜歡四合院:開局傻柱拒絕道德綁架請大家收藏:()四合院:開局傻柱拒絕道德綁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