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鐵騎壓力大減,不僅不趁機抽身,反而穿插深入。
……
響箭破空,明軍中軍帳聞訊而動,沒有鼓令,行事悄然。
……
響箭破空,馬拉沁夫跨馬至指揮高台下,仰麵行禮道:“圖什墨爾大人,一切就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恩和森大手一揮,整排號角齊鳴,低沉渾厚,恍若沉睡多年的異獸蘇醒。
五千騎兵在馬拉沁夫地帶領下,形若江水,初時不疾不徐,如同江河平穩段,待到衝鋒距離,似江道急轉,水勢直下,陡然加速,頓時如浪如潮,傾瀉奔騰,直搗明軍人牆西側。
……
少了領頭大將的韃靼數百鐵騎反其道而行,不退反進,以寡敵眾,意圖分割明軍。
明軍精騎順勢而為,不阻不撓,任其深入。
韃靼鐵騎察覺不妥,念頭還沒來得及轉換過來,已經穿過了明軍騎陣,見到的不是一片坦途,而是一道人牆,不是抵擋血毒人的人牆,而是一道新的人牆,不下三千步兵組成的軍陣。
先前圍堵血毒人退下來的近三萬明軍,經過個把時辰的休整,其中傷勢較輕、體能較好的一部分人恢複了一定戰力,挑揀出來,約三千人,臨時組建成一座拒敵軍陣。
當今明軍的整體軍事素養本就不高,加上是臨時組建,又剛剛經曆過一場鏖戰,戰力十分有限,不過已經足夠應付眼前這鏖戰多時的數百韃靼鐵騎。
韃靼鐵騎想退,明軍精騎自然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經過一番激戰,明軍兩千精騎一番激戰後尚有一千六百多騎,將其一分為二,三百多騎聯合步兵軍陣圍攻韃靼鐵騎,剩下一千三百騎再一分為二,分彆往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而去。
……
明軍三百多騎隻作圍堵乾擾,使敵方鐵騎衝不起來;三千步兵,前排持等肩高盾牌,一盾緊挨一盾,嚴絲合縫,次排齊舉逾丈長械,足有五尺冒在外頭,三四排隨時增援前者,五排提弓背箭,緊隨其後。
明軍的攻勢不快不猛勝在穩健,步步進逼,大體還算整齊;韃靼鐵騎掙紮的很劇烈,卻始終打不開突破口。
雙方的接觸主要集中在兵器與兵器間,看著熱鬨,乒鈴乓啷的,實則傷亡都很小。
……
明軍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尚且討不到便宜,人數不占優,就更討不到便宜了。
一千三百騎不敢直攖韃靼五千騎的鋒芒,繞到兩翼展開襲擾。此舉直接傳達出三個意圖:一、對韃靼的衝鋒軍陣形成影響,影響越大,衝擊力自然越弱;二、引誘韃靼分兵來攻,兵力分散了,衝擊力同樣也就減弱了;三、當韃靼五千騎同明軍防線發生接觸後,可轉換成拊背攻擊。
馬拉沁夫冷冷瞧了幾眼,繼續指揮隊伍全力衝鋒,一舉蕩開明軍防線的決心很堅定。
距離防線僅剩一箭之地,明軍一千三百騎和另一支配合步兵圍堵敵軍的三百騎隊不約而同讓開道路。
大地震顫,韃靼數百騎兵紛紛側目,眼睜睜看著自家五千鐵騎攜驚濤駭浪之勢超自己拍來。
帶頭衝鋒的馬拉沁夫當然也看到了不遠處處在衝鋒線路上的袍澤,原來還有第四個意圖,是繼續衝鋒,還是保全袍澤,他麵臨一個迫在眉睫的抉擇。
喜歡皆付笑談中之逝水請大家收藏:()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