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打通津浦鐵路、南北夾擊徐州,以第13師團為主力從南京、蚌埠北犯,企圖與華北日軍會師徐州。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采取“南北分兵、側擊阻援”策略,將淮河防線作為阻擊日軍北進的核心戰場,戰鬥一觸即發。
之所以於淮河決戰,其目的是為了遲滯日軍機械化部隊:
利用淮河複雜地形,河道縱橫、蘆葦叢生限製日軍裝甲部隊機動性,切斷南北日軍會師可能。
若日軍突破淮河,徐州將陷入南北合圍,中國軍隊將喪失戰略主動權。
首先出場的不是彆人,正是咱們廣西狼兵。
桂係第三十一軍,聽名號就是個雜牌軍,結果廣西子弟兵在戰場上拚出了一個奇跡,以一個雜牌軍的身份硬撼敵軍精銳的甲種師團,不懼自身傷亡,殺得敵軍膽寒。
桂係第31軍駐守明光、滁縣,以“節節抵抗、逐次撤退”戰術消耗日軍。
日軍第13師團憑借重炮和飛機猛攻,三十一軍主動放棄明光,
退守池河西岸,但成功遲滯日軍15天,使其傷亡超3000人。
第1個回合的較量結束,那就是第2個回合換東北軍登場了。
1938年2月,淮河邊的小蚌埠,小鎮的靜謐早已被戰爭撕得粉碎。
河水被硝煙籠罩,遠遠看去,天與水之間隻剩下一片灰蒙蒙的迷霧。
就在這片彌漫著硝煙的戰場上,東北軍51軍在此與日軍展開了一場不見硝煙卻刀刀見血的死戰。
一開始,日軍的氣勢可謂囂張。
2月8日清晨,二十多架飛機轟鳴著從天而降,炸彈像下雨一樣砸向小蚌埠的河岸防線。
火光四起,炮聲連天,日軍的汽艇和民船趁著炮火掩護,衝向河對岸。
此時的51軍已經退無可退,他們的背後是徐州的安全,前方卻是瘋狂撲來的敵軍。
戰鬥的第一波開始得極其慘烈。
51軍用機槍死死封住日軍的渡河路線,河麵上的汽艇被打得東倒西歪,許多日軍掉入河中,被急流卷走。
然而,敵人的增援部隊源源不斷,炮火一次次將守軍的工事夷為平地。
守在陣地上的士兵隻能趴在戰壕裡,等著最後的命令。
“白刃戰!”
這是在陣地上最後能聽到的命令。
刺刀與刺刀相撞,喊殺聲和慘叫聲混在一起,連河灣的水都被鮮血染紅了。
戰士們用儘最後一顆子彈,接著拿起刺刀,再用拳頭和牙齒死死咬住敵人。
陣地反複爭奪了好幾次,日軍的屍體鋪滿了河灘,而51軍的兵力也被消耗得七七八八。
第五十一軍674團的團長張儒斌五次帶領部下奪回陣地,陣地幾經易手多達五次……很難想象將士們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很難想象這戰鬥多麼殘酷和壯烈。
文字已經無法形容,他們就像長城一樣屹立在那裡,阻擋著外敵的入侵,用血肉鑄成的長城。
即便敵人能夠摧毀我們的肉體,但也沒辦法摧毀我們的精神。
堅持……唯有堅持。
2月12日,114師師長牟中珩打來電話:
“我的部隊傷亡已經十之七八!兄弟們拚了命,但守不住了!”
僅僅10日的功夫,一個師的兵馬已經戰死加傷亡達到了八成之多。
51軍硬是在絕境中咬牙堅持了整整10天,把日軍第13師團死死釘在了淮河北岸。
這是一次拚命的阻擊,是用生命換來的時間,東北軍的血與骨在這一刻築起了一道無法穿透的屏障。
第十三師團的指揮官憤怒的一砸桌子,
“聽都沒聽說過的廣西雜牌軍,還有東北的喪家之犬,他們憑什麼能阻擋皇軍這麼久?
八格牙路,中國人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