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部外,風雪更烈。
劉秘書輕聲道:“薑總,您還真是喜歡這個第十五軍啊!”
老爺子凝視著曾軍長消失在雪幕中的背影,喃喃道:
“有的人打仗為軍功,有的人打仗為了保家衛國——
而15軍打仗,是要把‘中國人’三個字刻進曆史!”
誌願軍的飛行部隊開始活躍起來!
朝鮮東線戰場上空突然出現大量塗著八一紅星的殲五機群。
這些戰機以雙機編隊超低空掠過山穀,利用雷達盲區突襲美軍偵察隊。
戰果斐然!
擊落rf80偵察機12架、f84戰鬥轟炸機9架。
誌願軍飛行員還發明“雲層倒掛戰術”——從積雲層俯衝攻擊後急速拉升,借雲幕遮蔽規避追擊。
美軍第5航空隊被迫將東線清川江至元山港空域標注為“死亡走廊”,命令偵察機“未經戰鬥機群護航禁止進入”。
在戰術研討會上,美軍參謀們對誌願軍空軍的活躍展開爭論:
霍華德中校嗤笑:
“中國人最多湊出300架飛機!我們損失30架就能補充100架——空戰本質是工業實力的比拚!”
也有人比較謹慎,
情報官戴維森指出:“他們的飛行員擊落率正在飆升——平均空戰時間從14小時增至50小時,這是可怕的學習速度!”
當有人猜測“中國人要發動大規模反攻”時,全場哄笑。
裝甲兵參謀調侃:
“讓他們來平原決戰吧!我們的潘興坦克會教他們明白——騎兵衝鋒的時代過去了!”
美第24師師長卡爾頓準將擦拭著眼鏡片冷靜總結:
“先生們,我承認中國人的鐘馗和泰山在長津湖撕開過我們的防線。”
“但請注意:他們每損失一輛坦克需要半年補充,而我們隻需要一周!”
他敲著桌麵強調:
“就算用三輛謝爾曼換一輛泰山坦克——先崩潰的絕對是中國的工業體係!”
李奇微聽著參謀們的分析,表麵上讚同他們基於“磁性戰術”和裝備優勢的樂觀判斷。
但內心深處,那種在歐洲戰場屢次救他於危難的直覺再次敲響了警鐘。
這種不安難以言喻,卻無比真實。
李奇微的直覺並非空穴來風。
他雖然認同參謀們對誌願軍後勤短板,所謂的“禮拜攻勢”!
同樣認可己方火力優勢的分析,但也深知這支軍隊的不可預測性和頑強意誌。
對誌願軍戰術的深刻印象,李奇微研究過之前的戰例。
深知誌願軍極其擅長夜間作戰和迂回穿插,他們的進攻有時會打破常規,選擇在美軍補給線脆弱或精神放鬆時發動突襲。
這種戰術上的靈活性和難以捉摸的特性,使得任何完全依賴固定模式的應對策略都可能存在風險。
儘管此時討論焦點在東線美軍,但李奇微很清楚,整個防線中韓軍部隊的穩定性是一個巨大的變量。
一旦側翼的韓軍麵對誌願軍的猛烈衝鋒再次出現大麵積恐慌和潰退。
其連鎖反應可能會破壞整個“磁性戰術”的節奏,甚至為誌願軍提供突破口。
最終,他隻能下達了一道命令,
“東線方麵加強構築工事,不要主動進攻,隻要守住……就能等來我軍的支援。
支援一到,就是我們徹底絞殺支援軍的時候了。”
而在東線……第二兵團正在浩浩蕩蕩的行軍中。
晝伏夜出,飛機掩護,為了掩蓋部隊的蹤跡,一路上還有專門的部隊清理他們路上的痕跡。
集中優勢兵力。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消滅敵有生力量,是克敵製勝的重要原則。
第二兵團足足20萬人,抵近橫城方向。
作為薑老爺子培育出來的接班人,丁偉對第二兵團各軍各師下達了命令:
強調速戰速決。
戰機稍縱即逝,速決戰是圍殲敵人的最優辦法。
向各部下達戰役指示,要求部隊立刻由休整狀態轉入備戰狀態,進行遠距離開進突襲作戰,必須抓緊時間迅速查明當麵敵人分布、火力配備及工事建設情況。
按預定時間預定地點抵達作戰地區,不論在戰役上戰術上均應將敵分割,集中優勢兵力迅速各個殲滅敵人。
擔負迂回各部,應不顧沿途敵軍阻止,主力迅速向預定目標猛攻,大膽穿插進行截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