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兩點,急診室燈火通明,警報聲與心電監護儀的滴答聲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和汗水混合的味道。
老吳被推進搶救室時,已經臉色發青,冷汗不斷從額頭滑落,呼吸急促而微弱。
護士迅速剪開他沾滿灰塵和血跡的衣服,露出明顯鼓起、起伏劇烈的胸腔。
“血壓210/130毫米汞柱!心率130次/分!”一名護士緊張地彙報。
林修遠站在床邊,目光緊鎖在老吳身上。
他的手指輕輕搭上病人手腕,脈搏跳動如擂鼓般強勁而紊亂,再配合病人的劇烈胸痛、大汗淋漓以及極高的血壓波動——幾乎可以斷定,這是一例急性主動脈夾層破裂!
這是極其凶險的急症,死亡率極高,每拖延一分鐘,病人就離死亡更近一步。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對正在趕來的王誌斌急聲道:“患者疑似主動脈夾層,必須立刻安排手術準備!不能等CT結果!”
王誌斌是今晚的值班主治醫生,三十出頭,身材瘦削,臉上帶著一絲不耐煩。
他冷冷掃了林修遠一眼,皺眉道:“你一個實習醫生,懂什麼?沒有影像學確認,誰敢做這種高風險手術?”
林修遠眉頭一皺:“時間就是生命,一旦夾層破裂,根本來不及搶救!”
“那你來簽字?”王誌斌語氣森然,“要是誤診,出了事,誰來擔責?”
林修遠一時語塞。
醫院有規定,任何重大手術都必須由主治醫師及以上級彆醫生簽字,否則無法進行。
而此刻,王誌斌的態度非常明確:拒絕手術。
“先鎮靜止痛,觀察病情變化。”王誌斌果斷下令,“準備嗎啡注射液。”
“不行!”林修遠聲音陡然提高,“嗎啡會掩蓋病情,甚至加速夾層破裂!”
“你說什麼?”王誌斌臉色頓時沉了下來,眼神中透出一絲怒意。
他知道林修遠最近風頭正盛,尤其是前幾天搶救蘇晚照後名聲大噪,如今竟連他也敢質疑自己的判斷?
“我說得沒錯。”林修遠冷靜道,“這位患者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混亂,再加上現在突發劇烈胸痛、血壓飆升,體征完全符合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表現。我們沒有時間等待!”
王誌斌冷笑一聲:“你說的倒是頭頭是道,可惜你不是主治醫生。我才是這個夜班的負責人。”
他揮了揮手:“執行我的命令,準備鎮痛藥。”
幾名護士麵麵相覷,猶豫地看向林修遠。
林修遠知道,此刻再多爭辯也無濟於事。
王誌斌的權限高於他,而且他顯然不願承擔手術失敗的風險。
但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動,老吳最多還能撐二十分鐘。
他咬緊牙關,心中飛快思索對策。
這時,蘇晚照匆匆趕來,看到情況後立刻明白了林修遠的焦急。
她走過去輕聲問:“林醫生,我能幫上什麼忙嗎?”
林修遠看了她一眼,點了點頭:“幫我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數據,特彆是血壓波動曲線和意識變化。”
蘇晚照點點頭,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記錄本,開始詳細記錄。
而林修遠則站在床邊,一邊觀察病人狀態,一邊在腦海中飛快調用前世積累的“智能診斷算法”模型。
這套算法是他當年在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結合了數百萬個病例數據庫、病理生理模型和實時數據分析係統。
即便在沒有CT掃描的情況下,也能通過症狀、體征、生命體征波動趨勢等參數,做出高度精準的初步診斷。
他將老吳的年齡、職業背景、疼痛部位、血壓變化、心率波動等信息一一輸入腦海中的“算法模型”,並快速匹配曆史案例。
瞬間,數百個相似病例浮現在他腦海中,每一個都標注著最終的確診結果與治療方案。
其中,超過95%的類似病例最終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夾層破裂,且大多數在發病後30分鐘內死亡,若未及時手術乾預,存活率不足5%。
林修遠的眼神愈發凝重。
“不能再等了……”他喃喃自語。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王誌斌已下令讓護士推來鎮痛藥物,眼看針劑即將注入老吳體內。
林修遠握緊拳頭,
可眼下,他不過是個實習醫生,權限有限,權威不足,強行乾預隻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
怎麼辦?
他在心中一遍遍問自己。
突然,一個念頭閃現。
或許,他可以利用“未來信息差”——提前預測病人的下一步發展,並以最快速度做出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