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市青年醫師學術論壇現場,氣氛熱烈。
台下座無虛席,燈光聚焦在中央舞台之上。
林修遠站在講台上,身著整潔的白大褂,神情平靜如常,目光卻帶著一絲銳利。
他身後的大屏幕上,一張張病例圖像、基因測序圖譜和AI模型結構緩緩展開,仿佛一道通往未來醫學的大門,正徐徐向世人敞開。
“各位同仁,”林修遠聲音不高,卻清晰有力,“這是一名先天性凝血障礙合並免疫缺陷的患兒,傳統手段難以確診。”
屏幕切換,一張稚嫩的臉龐出現在眾人眼前——小宇,七歲男孩,麵色蒼白,身上布滿青紫瘀傷,眼中卻閃爍著倔強的光。
“他的病情複雜而罕見,常規血液檢查無法準確判斷病因,免疫功能檢測也呈現矛盾結果。”林修遠繼續說道,“但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我們發現了一個關鍵點:X染色體F8基因複合雜合突變。”
此言一出,會場中頓時響起一片低聲議論。
趙文傑坐在前排,眉頭微皺,眼神冷峻。
他旁邊幾位年長專家交換了一下眼神,顯然對這個“F8基因複合雜合突變”的說法並不認可。
其中一位老專家忽然開口:“這種說法並無文獻支持,你是在創造新病嗎?”
全場嘩然!
有人震驚,有人疑惑,還有人開始翻閱手機資料試圖驗證。
而更多年輕醫生則屏息凝神,等待林修遠的回答。
林修遠微微一笑,並未動怒,也沒有急於反駁。
他輕輕一點鼠標,調出一份詳儘的測序數據報告,並將之與全球基因數據庫中的已有記錄進行比對。
“這不是創造,而是發現。”他語氣堅定,“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正在填補空白,而這些空白,正是未來醫學必須麵對的挑戰。”
他頓了頓,環視全場,目光掃過那些懷疑的眼神,也落在幾個眼神閃亮的年輕醫生臉上。
“以這個病例為基礎,我提出一個設想:基於mRNA的基因修複技術,在臨床個體化治療中具有巨大潛力。我們可以精準修複患者的特定基因缺陷,而不是僅依賴傳統輸血和免疫抑製療法。”
他說完,屏幕上隨即跳出一項尚未麵世的技術概念示意圖——精準靶向治療路徑模擬流程。
會場內,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幾秒。
年輕醫生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不少人已經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甚至有人忍不住輕聲驚歎。
但與此同時,趙文傑的臉色愈發陰沉。
這位遺傳科主任一直堅持傳統診療方式,認為醫學發展必須穩紮穩打,而非靠空談“未來科技”。
他對林修遠這套理論嗤之以鼻,更對他如此年輕就站上主講席位感到不滿。
就在林修遠準備繼續講解時,趙文傑突然冷笑一聲,打斷道:
“你這些理論聽起來很先進,但臨床上能落地嗎?彆忘了,醫生麵對的是真實病人!”
此言一出,會場氣氛驟然一緊。
所有人都看向林修遠,等待他的回應。
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迎上趙文傑的目光,眼神沉靜如水。
這句話猶如一記重錘,砸在了現場每一個人的心頭。
趙文傑臉色一僵,他沒想到林修遠竟敢如此直白地反駁自己這個資深主任的話。
他冷哼一聲,正欲再說什麼,卻被旁邊一位老者輕輕按住手臂。
“聽他說完吧。”那位老者低聲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興趣。
陳教授,這位來自市衛健委的權威專家,一直坐在嘉賓席上默默觀察著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