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9點半,上午第一大節課的下課鈴剛響,林觀潮已經利落地合上了筆記本電腦。
講台前,老師還在收拾教案,她動作輕緩地把課本、筆袋一股腦塞進帆布包,拉鏈拉到一半時,又想起什麼,從包裡翻出手機塞進外套口袋,這才背起包起身。
林觀潮離畢業要求隻缺兩個學分,這學期就隻選了這門“固定收益證券”。
這門課程是個性化選修課,教室裡稀稀拉拉坐了不到二十人,大多是低年級學生。
她熟絡地走到講台邊,跟正在整理課件的老師打了招呼:“戴老師,我先撤啦,下周見。”
“去吧去吧,”老師抬頭笑了笑,目光落在她身上時帶著點欣賞,“上周你交的案例分析我看了,對新媒體項目的判斷很準,有時間可以多聊聊。”
“好嘞!”林觀潮應著,又跟後排兩個常坐一起討論問題的同學揮了揮手,腳步輕快地走出了教室。
正是下課高峰,走廊裡,同學們說說笑笑地擦肩而過。
她側身避開迎麵跑來的同學,心裡已經在盤算這一天接下來的行程——得趕緊去風和,上午要開個周例會,要審《同學你好》新一期的腳本,下午還要跟廣告商對接植入細節……
風和娛樂的辦公場地在魏公村的通源文化大廈1112樓,說起來,和r大其實就在同一條街上。
從學校東門出去,坐地鐵的話,從r大學東站到魏公村站就一站地,可算上進出站和等車的時間,未必比騎自行車快。
林觀潮走到校門口的共享單車停放點,掃開一輛黃色的車子,長腿一跨坐上去時,帆布包在背後輕輕晃了晃。
秋末的風帶著涼意吹在臉上,她踩著腳踏板穿過第一個紅綠燈的時候路口,比預計時間還早了兩分鐘。
到了公司樓下,林觀潮把車停穩鎖好,隨手把帆布包甩到肩上,快步走向大廈入口,完全沒注意到斜對麵的停車場裡,一輛黑色賓利的後座上,有人正望著她的背影。
——聶有客指尖夾著未點燃的雪茄,車窗玻璃降下一半,能清晰看見女孩跑向玻璃門時,紮著的低馬尾被風掀起的弧度。
這和他印象裡那個在慈善晚會上穿著深色長裙、站在角落安靜得像幅靜物畫的樣子,幾乎判若兩人。
“叮”的一聲,電梯在11樓停下。
林觀潮出電梯時,前台的小姑娘正對著電腦打字,聽見動靜立刻抬起頭,看見林觀潮時眼睛一亮,笑著站起身:“觀潮姐,你來啦!聶離姐一早就出去了,說是今天跟拍攝組一起去拍視頻,估計得下午才回來。”
林觀潮除了周五要在學校上一節早八的課,其他時候都是準時八點到公司,前台這個叫曉冉的小姑娘早就摸透了她的習慣。
“知道啦,謝謝曉冉。”她點點頭,“上午沒什麼事吧?”
“沒呢,就是關情哥剛才來問了句你什麼時候來,《城市角落》的新文案要不要先放你桌上。”曉冉指了指她的工位方向。
林觀潮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辦公區裡一片忙碌景象。
開放式的長桌旁,幾個年輕的編劇正圍著一台電腦,有人用馬克筆在白板上畫分鏡,有人舉著手機念台詞,時不時扭頭討論幾句。
靠窗的剪輯區,剪輯師戴著降噪耳機,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屏幕上飛快地閃過一幀幀畫麵。
連負責運營的小姑娘都在對著數據報表念念有詞,這是她們現階段的核心業務,用聶離的話說,“先把短視頻的地基打牢”。
林觀潮走到自己的工位前坐下,桌上已經堆了一疊文件,她帆布包往椅背上一掛,先伸手拿過最上麵那疊剛打印好的周報。
她一行行掃過去,在看到“係列短視頻《同學你好》最新一期播放量破百萬”時,目光頓了頓,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
這個係列是她們公司起步的第一個項目,拍的全是大學校園裡的日常:早八卡點衝進教室的慌張、圖書館占座的小插曲、社團招新時的啼笑皆非,全是年輕人能共鳴的小情景喜劇。
能在短短幾個月內做到百萬播放,已經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周報往後翻,是另一個係列短視頻項目《城市角落》的數據。
這係列拍的是城市裡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淩晨五點握著掃帚清掃街道的環衛工,在巷口擺了三十年修鞋攤的老師傅,在天橋上守著一籃手工飾品的老奶奶。
鏡頭裡沒有刻意煽情,隻有煙火氣的日常,可播放數據卻明顯平淡——最新一期播放量剛過十萬,連《同學你好》的零頭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