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是至今通行於世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偉大創造,它青春常在,經久不衰。
世界上像漢字這樣古老的文字,曾經還有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文和瑪雅人的圖形文字。
但是,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與波斯王國一起滅亡了;埃及古文字也在公元前5世紀滅絕了;瑪雅文字僅在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便消失了。
唯獨我國的漢字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一樣,至今仍在十幾億中國人民和全世界通行。漢字不僅是中國人使用的文字,並影響到東方其他國家。
自漢朝以後,朝鮮曾長期把漢字和漢語當做本國的書麵文字和語言。
3世紀以後,日本開始使用漢字,至今日本文字中還經常借用漢字,1979年日本規定的《常用漢字表》中,保留了1926個漢字,至今經常使用。
現在東南亞各國普遍通行漢語,越南曾長期使用過漢字,目前北部地區仍通行中文和漢語。新加坡人現今日常通行漢語,中文與英文並列為官方語言。泰國、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等國現在也都局部通行漢語普通話和中文。
這些都說明,我國的漢字和漢語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文字和語言。現在,在聯合國規定的6種工作語言中,漢語是其中的一種。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掀起了學習漢語和中文的熱潮,經久不衰。
不少老外,包括美、西方和亞、非、拉美各國的許多民眾都可以講流利的普通話。
我國的漢字還有其他一些長處和優點:
漢字是超方言的文字,可以使用於我國所有不同語言方言)地區。
漢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成為書法藝術品的文字,具有無可比擬的美感。
漢字的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可以自由搭配,構成優美的對偶和韻文,曆代文人創作出了無數的傳世佳句——詩、詞和對聯。
漢字還可以構成一些特殊的修辭方法,形成析字和字謎等。
漢字所包含的信息容量最大,有利於口譯和計算機處理。
按照我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具備完善體係的文字”。但是,甲骨文決不是我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之前,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
古時,有人認為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故長期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
文字是人們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隻有通過廣大群眾的長期社會實踐才能產生,單憑一個人的才智是創造不出來的。倉頡可能隻是古代整理或頒布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在文字產生之前,我國祖先曾經用結繩、契刻和圖畫等方法,來幫助記事和交流思想。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前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後來,這種圖畫越畫越簡單,逐漸脫離了對具體事物的描繪,變成了一種抽象的符號——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最原始的文字。
史學界較通行的意見,認為我國文字“在人民中的萌芽”,即象形文字的出現,是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而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係,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
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和鑄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鐘鼎文”又稱為“金文”),其中有很多字就是象形文字。例如甲骨文和鐘鼎文的“魚”字和“馬”字,就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已經比較複雜,成為能夠完整記載人類活動的文字體係。現已發現多達3000多個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幾大類,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
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商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還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最早發現甲骨文的,是清末的著名金石家王懿榮,於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龜甲和牛骨上,他看到有“行列整齊、非篆非?非大、小篆)”的古文字,確認這些就是“甲骨文”。他一共收集了1000餘片甲骨片。被認為是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之後,有許多人收集和研究甲骨文,並對殷墟墓葬的甲骨進行了多次發掘。至今,我國國內已收藏甲骨共9萬餘片,分散在24個省、市,39個城市。
1979年由郭沫若任主編、胡厚宜任總編輯的巨著《甲骨文合集》,由中華書局出版,共選收了4萬多片有價值的甲骨,進行分析研究。
“甲骨學”現已成為大學的一個專業,一門新興學科,每年都有學生學習這門專業,研究有關甲骨文的知識和識彆技能。
“甲骨學”並已成為國際性的一門學問,英、美、日、法、加拿大等國,都有一批甲骨專家,出版了有關甲骨和殷商史的專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曆了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印刷體、電腦體等幾個階段。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商朝早期開始出現,至西周發展起來,直到秦滅六國,延續了約1200多年。
金文共有3722個單字,已識彆其中2420個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很相近,屬於同一種字形。
金文的主要內容是頌揚祖先和王侯們的功績,也記錄重大曆史事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的應用日益廣泛,其結構和形體趨向簡化,各諸侯國不相統一,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為小篆。
之後小篆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到漢朝時,隸書成為了全國的正式書寫體,漢碑就是用隸書刻寫成的。
隸書後來演變成草書,是隸書的一種快寫體。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代。東漢末年又出現了行書,與楷書屬於同一個支派。
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隨著書籍和電腦的普及,又興起了各種印刷體和電腦體字形。
中國字還有6種構造和使用條例,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簡稱“六書”。
學習和研究中國字還涉及漢語的語音問題和古文的釋義問題,對漢語語音問題的研究形成了“音韻學”,將漢字的音節分為聲和韻兩部分,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拚音字母。
對古文釋義問題的研究形成了“訓詁學”,即用通行的語言解釋不易為人所懂的古字古義。
漢語有四種聲調,即“四聲”,古漢語的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中文還有文言文與白話文之分,文言文是指古代的正宗書麵語言,白話文是指照直記錄日常口頭語言的文字。現代漢語中,青澀難懂的文言文已退出了曆史舞台。
中文的另一個問題是標點符號,它是書麵上用於標明停頓、語氣和詞語性質的符號,是對文字記錄語言起輔助作用的符號,是用文字書寫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
1920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逗號,、句號。、分號;、引號“”、補充號:、問號?、感歎號!、連接號——、加注號)、名號、省略號······、頓號、。共12種,一直沿用至今。
漢語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拚音問題,即“漢語拚音”——“按照普通話的發音規律,把聲母、韻母連續拚合在一起,並加上四種聲調而構成完整的音節。”
直至1958年新中國政府確定,采用拉丁字母英文26個字母)作為漢語拚音的符號係統。這與世界通行的英語國際音標相一致。1982年,該漢語拚音方案被批準為國際標準iso7098,即中文羅馬字母拚音法。
目前不但中國國內廣泛采用此拚音方案,海外華人和世界各國也都采用此方案,給漢語拚音,為學習漢語普通話和中文帶來了方便。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