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2、子魚論戰
原文:
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誌,鼓儳可也。”
——《左傳》
釋義:
這次戰爭發生在公元前638年魯僖公二十二年)。當時,周王朝已經衰落,強大的侯國起來爭霸。作為盟主,齊桓公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起來同楚國爭霸,跟楚國爭奪鄭國。魯僖公二十二年三月,鄭伯到楚國去,宋襄公便聯合衛國、許國、滕國去打鄭國。
十一月裡,楚國來救鄭國,便發生了這次戰爭。
當時楚國強大,宋國弱小,宋國的公孫固因此指出:“小國爭盟,禍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既不肯接受正確意見,臨戰又不會打仗,因而遭到慘敗。
這篇寫宋襄公的戰敗,首先,由於他對宋、楚兩方的實力缺乏正確估計,不能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戰略防禦的原則;
其次,失去進攻的有利形勢和時機,不肯在敵人隻有少量部隊渡河時進攻,不肯在敵人還沒有布置好陣地前進攻,因此大敗。
宋襄公戰敗的原因,是他的錯誤的迂腐的仁義思想。
對這一切,作者通過公孫固的話,給予有力的批評,指出“阻隘”和“鼓儳”,就是選擇有利的形勢和有利的時機作戰,那樣才合於戰略防禦的原則。
毛主席把泓hong洪音)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為古渙水的支流)之戰中的宋襄公作為反麵教材來加以指斥道: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儘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82頁。)
注釋:
1、本篇錄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宋公:宋襄公,名茲父。春秋時代五霸之一。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受傷而死。
3、大司馬:主管全國軍政的官。固:公孫固,字子魚,宋襄公的庶兄。
4、商:商朝。宋是商朝的後代,棄商就是說棄宋。
赦she射音):赦免宋公)。意即不要跟楚國作戰。
也巳:現代口語中“了罷”的意思。
5、朔shuo碩音):夏曆每月初一日。
己巳朔:古人用乾支記日子,這月的初一是己巳。
6、既成列:已經排成行列,意思是擺開陣勢。
未既濟: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既,儘。
7、陳:同“陣”,這裡作動詞用。是說楚人擺好了陣勢。
8、敗績:大敗。
9、公傷股:宋襄公大腿被打傷。
10、門官:守門的官平時給國君守門,出師則在國君左右護衛)。
殲焉:被消滅了。
11、咎:責備。這句說:全國人都責怪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