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4)
2、《論語》
孔子著作言論、說教):
3)“語錄十二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
釋義:
《論語》十二則,每則在原書裡稱為一章。《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君子食無求飽》三則,選自《學而》篇;《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兩則,選自《為證》篇;《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見賢思齊焉》兩則,選自《裡仁》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顏淵、季路侍》兩則,選自《公冶長》篇;《賢哉回也》一則,選自《雍也》篇;《默而識之》一則,選自《述而》篇;《譬如為山》一則,選自《子罕》篇。
這些就內容說,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麵,就教育方麵說,有的著重說明學習的態度,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有的著重說明學習的方法,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有強調複習的重要的,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講個人修養方麵,在於勉勵人樹立大誌,注意品德修養。從這裡多少可以認識一些古代思想家治學、為人的態度,對後人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譯文參考):
孔子的十二條語錄
第一條,孔子說:“學習新知識)並在一定的時候遺忘之前)進行複習,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嗎?
有朋友自遠方而來,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不因為一些事情彆人不知道而惱恨,不是很君子有修養)嗎?”
第二條,曾子孔子的弟子)說:“我每天以三件事檢查自己:
第一件事,為彆人辦事謀事)是不是忠心真誠)?
第二件事,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守信用失信)?
第三件事,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熟悉真正掌握)?
第三條,孔子說:“君子有修養的人)食吃飯)不要求飽過多、過好),居住不要求安過於安逸),做事要勤快、說話要謹慎,接近請教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他指教,可謂就是)好喜好)學習)啦。”
第四條,孔子說:“先)溫習舊的知識)而才能、進一步)知獲取、知曉)新的知識),也就才)可以成)為老師了。”
第五條,孔子說:“學習如果不動腦筋)思考則會罔迷惑而無所得),思考想問題)如果不學習新知識)則會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也就是說:學習和思考必須緊密結合才能不斷進步提高、更有成效。)”
第六條,孔子說:“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而又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不值得同他談論。也就是說:同有誌趣而講究吃穿的人,不值得在一起交談,也即不要交酒肉朋友。)
第七條,孔子說:“見到賢人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希望同他一樣看齊),見到不賢的人應該在內心自己檢查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毛病、缺點)。
第八條,子貢孔子的弟子)問:“孔文子衛國的大夫孔圉),為什麼叫他“文”呢?
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愛學習),同時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虛心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所以稱他為“文”。”
第九條,顏淵和季路陪著孔子)。
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誌願?”
子路也就是季路)說:“我的願望是有車和馬,有輕暖的皮衣穿,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壞穿破了也不遺憾。”
顏淵說:“我的願望是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把勞苦的工作加在彆人身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子路說:“想聽聽老師您的誌願。”
孔子說:“我的願望是:對老年人,使他們安定;對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對少年人,使他們歸依我。”
第十條,孔子說:“顏回即顏淵),你好賢能啊!缺少吃的、喝的,住在簡陋的街巷,眾人都難以忍受其憂愁,顏回卻不改其樂仍然快樂不愁)。好賢能的顏回啊!”
第十一條,孔子說:“咀不說心記住,學習新知識)從不厭煩,教導彆人從不疲倦,那一樣我能有呢?孔子自謙)”
第十二條,孔子說:“做學問)象積土成山一樣,還差一筐土,沒有堆成山,中止是我自己中止的,又譬如平治土地,雖然隻倒上一筐土,前進是我自己前進的。意思是:求學的人應該求之於己,自強不息。)”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