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散文16)
8、《孫子兵法》
孫子的主要著作
2)《謀攻》
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
釋義:
《謀攻》講的是如何謀劃進攻的問題。孫子從謀攻的原則、戰略、國君同將帥的關係、取勝的條件等方麵係統地論述了有關軍事進攻方麵的理論。
它是我國古代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點的軍事論著。
本文係統地論述了有關軍事進攻方麵的一些重要理論,作者從“兵不頓而利可全”這一原則出發,指出要重視政治和外交攻勢,慎重用兵;
指出用兵時,必須根據敵我兵力的具體情況,決定所采取的戰略;戰爭的勝利必須建立在自己的軍事力量占優勢,和指揮正確的基礎上,歸根到底是建立在對敵我情況的充分認識,和根據這種認識采取正確的軍事行動的基礎上。
孫子的這些認識都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因素。
第一,孫子不是孤立地,而是從戰爭與政治、經濟的複雜聯係中,來觀察和論述戰爭問題。
孫子雖然不能夠徹底弄清楚,戰爭同政治、經濟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但卻看到了它們之間的密切關係。
第二,孫子強調,作戰要尊重客觀條件;同時又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第三,孫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不但具有軍事學意義,而且具有哲學意義。
它告訴我們,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客觀現實,然後才有可能根據這種認識采取措施;
又告訴我們要全麵地觀察問題,要看到矛盾的雙方,不要隻看到一方麵,看不到另一方麵。
但是,必須指出,孫子的軍事思想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孫子的論述隻是從指揮戰爭方麵說的,這裡麵不包括戰爭的性質。
指揮正確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的因素,根本因素在於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這一點孫子沒有認識到。
孫子沒有能夠科學地區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這是孫子軍事思想最大的局限性。
其次,因為孫子還沒有能夠區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他也就看不到人民群眾和廣大士兵,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過分強調了將帥個人的作用。
再次,孫子雖然不反對戰爭,但為了強調保全軍事實力,慎重用兵,他又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種認識,作為一種戰略思想有極大的片麵性。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某一個具體戰役來說,在強大的武力威脅下,或許有一定可能性;
而對作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的整個戰爭來說,則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說,孫子還沒有完全懂得,他還沒有真正認識戰爭的本質。
最後,孫子否定攻堅戰也是十分錯誤的,要知道沒有攻堅戰,取得最終勝利就不可能。
這些都說明孫子軍事思想的局限性。
譯文略)
注釋下一章)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