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主要著作:
6、《廉頗藺相如列傳》—2
譯文參考):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趙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廉頗率軍討伐齊國,大勝,奪取了陽晉,被授予最高的上卿官職,以英勇著名於各諸侯。
藺相如,趙國人,是宦官頭子令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後,派人送書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邑交換和氏璧。
趙王與大將和諸位大臣商議:若是把和氏璧給予秦,但是恐怕得不到秦國的城邑,白白地被欺騙;若是不把和氏璧給秦,又怕秦兵來攻打。議未定,尋求可以作為使臣去答複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宦官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
王問:“憑什麼可以用他呢?”
令答:“我曾經犯罪,私下裡打算逃亡到燕國去,相如製止我逃亡,說:`你了解燕王嗎?’
“我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國君)與燕王在國境上聚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和你結為朋友”。所以想過去。’
“相如對我說:`因為趙國強而燕國弱,你得到趙王的寵信,所以燕王願意與你結友。現在如果你逃亡到燕國去,燕國畏懼趙國,必然不敢留你,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你不如脫下上衣,露著臂膀,背負鍘刀請求處以死刑即負荊請罪),可能會僥幸得到赦免。’
“我便按照他的意見去做,得到了大王的赦免。我認為他有勇有謀,適宜出使秦國)。”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道:“秦王以十五城交換我的和氏璧,行不行?”
相如說:“秦強而趙弱,不可不答應。”
趙王說:“如果秦國拿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
相如說:“秦以城換璧,如果趙不答應,理虧在趙;如果趙把璧給秦而秦不把城給趙,理虧在秦。比較兩個做法的得失,寧可答應秦國,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王說:“誰可以出使秦國?”
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沒有可派遣的人,我願捧璧出使。城入趙則璧留秦;城不入趙,我就把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趙王遂派相如捧璧西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接見相如不在朝堂上,表示對趙國使者的藐視),相如捧璧獻給秦王。
秦王大喜,將璧傳遞給妃子、宮女和左右侍從人員看,都高呼秦王)萬歲。
相如見秦王沒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的意思,走向前說:“這璧有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王把璧交給相如。
相如手拿著璧退行幾步,然後站立,靠著柱子,怒發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書信給趙王,趙王儘召群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心,依仗國強,以空話求璧,恐怕不會把城給趙。’大家都不願意把璧送給秦國。
“我以為平民之交都不騙人,況且大國之交!因為一塊璧而違背強秦的感情使秦王不高興),是不好的。
“於是趙王齋戒五日,在朝堂上行了大禮,送出國書給秦王的複信),派我奉送璧給秦。為什麼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大國秦的威嚴。
“現今我到了,大王隻在一般的宮殿章台,不是正殿)接見我,禮節傲慢;您得到璧之後,傳給妃子和宮女,這是對我的戲弄。
“我看大王無意實現原來以十五座城邑交換和氏璧的承諾,故取回璧。如果大王逼迫我把璧交回給你,我的頭和璧一起撞碎於這根柱子。”
相如手拿著璧斜視著柱子,準備撞擊柱子。秦王唯恐璧破,則婉言道謝,堅決請求相如不要以璧擊柱),召管理版圖的官查看地圖,指出地圖上)從這裡過去的十五座城池劃給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隻不過用欺詐的方法,假裝做劃城池給趙國的樣子,實際上趙國得不到,所以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膽小,不敢不獻給秦王。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現在大王也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朝廷舉行朝會大典用的隆重禮節),我才敢獻上璧。”
秦王考慮,不可強奪璧,便應允齋戒五日,安置相如在廣成賓館住下。相如估計秦王雖然同意齋戒,肯定違背信約而不把城給趙,便讓一隨從人員穿著粗布便衣化裝成老百姓),懷揣著璧從小路逃回,讓璧回到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日後,在朝廷設九賓禮,延請趙國使臣藺相如。相如到來,對秦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