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石窟寺1)
從前秦時期開始,曆朝曆代在我國各地建造了許多石窟寺,這是人類雕塑和繪畫藝術的寶庫,主要有絲路上的明珠——莫高窟,氣勢雄偉的雲岡石窟,雕刻精湛的龍門石窟,以泥塑聞名的麥積山石窟,以及四川的石窟摩崖群等。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後來的佛教出家人便效法佛祖,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拜佛的場所。
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它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絲綢之路”自西向東、由北而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約有百餘處。它們是我國珍貴的曆史遺產,東方藝術的寶庫。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裡的鳴沙山東麓。在鳴沙山的斷崖上,洞窟高低錯落,櫛比鱗次,上下五層,綿延兩公裡。
當年,在洞窟之前有木構簷廊,架設了蜿蜒的棧道與簷廊相連,遠遠望去猶如一座輝煌巍峨的宮殿群。窟後山巒逶迤,窟前綠樹濃鬱、流水潺潺,好一派人間仙境。
這裡保存著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等時代開鑿的洞窟492個,內有壁畫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是世界的畫廊和彩塑博物館。
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這一年,樂僔和尚雲遊到敦煌,正值黃昏,夕陽的餘輝照耀著三危山,發出金光萬道。
望著眼前的情景,使他產生了千佛出現的幻覺。於是他便組織人力,在鳴沙山的東崖上開鑿洞窟,塑造佛像。此後曆代不斷開鑿,到唐代已有洞窟1000餘個,這是莫高窟的鼎盛時期。
敦煌地處沙礫地帶,山石石質較疏鬆,不適宜雕刻,因此窟中造像多為泥質的彩塑。這些彩塑主要有:佛、菩薩、天王和力士的造像。
其中最高大的彩塑,是武則天時期的“北大像”,高33米;最小的影塑隻有10多厘米。這些塑像千姿百態,服飾和表現手法各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色。
窟內的彩色壁畫內容更為廣泛,有佛、菩薩的尊像畫、佛教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經變畫、供養人畫、裝飾圖案畫,還有表現民間傳說的神怪畫。
佛教故事畫是依據佛經繪製的,有描繪佛祖生平的壁畫,例如290窟中用27.5米、87個畫麵,記述佛祖右脅降生、逾城出家、樹下成道及雙林人滅的一生經曆。
有佛本生故事畫,描繪佛祖前生累世的善行,例如《屍毗王割肉貿鴿》、《薩埵太子舍身飼虎》《九色鹿》等等。
這些壁畫描繪的雖是虛幻的佛教故事,宣傳的是佛教宗旨和戒律。但是撥開宗教的迷霧,卻反映了各個曆史時期民間的各方麵活動,
例如生產活動的過程、勞動的艱辛、社會的習俗、民族的關係,各階層的人物;又如房屋建築、人的服飾、音樂、舞蹈等等,猶如一個包羅萬象的“壁上圖書館”。
我國的石窟寺2)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這裡群山疊嶂,石窟依山而建,密布在長達一公裡的山崖上。
現存北魏至遼、金各代大、中型石窟53個,加上小型窟龕,共1100多個窟龕,造像餘座,是我國氣勢最為雄偉的石窟之一。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452——465年)。他下令恢複佛教,請名僧曇曜進京,開展宗教建設活動。文成帝命曇曜在武州山主持石窟的興建。
當時開窟5所,每所“鐫建佛像各一,高70尺,次60尺”,“雕飾齊偉,冠於一世”。這便是雲岡最早的洞窟,號稱“曇曜五窟”。
這五窟的主佛分彆為文成帝和以前的四位皇帝。20窟是五窟的代表,窟的平麵呈馬蹄形,穹窿頂,型製類似印度的草廬。
主佛像麵龐圓潤豐腴、鼻梁高直,眉眼細長,薄唇上蓄八字胡,兩肩寬闊,體魄健壯,具有北方鮮卑族的體質特征。
造像既吸取印度佛教藝術的特色,又繼承了漢畫像磚刻畫陰紋的手法,兼收並蓄,融不同表現形式於一爐,是石窟早期造像的特征,也是我國善於吸收各種文化營養的結晶。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