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平康坊的廢紙公所前,老嫗王婆婆顫巍巍地遞出破布。管事按新定的"廢料折價表"核算:三斤爛棉絮可換五張竹紙,另加半文錢。她攥著紙頁喃喃自語:"給孫兒抄《千字文》,省下的錢能買斤鹽。"公所牆麵上,李承乾讓人繪製的"廢紙變錢"流程圖正被圍觀——從破布到紙漿,再到印刷成課本,每一步都標著增值倍數。
將作監的"廢料賬本"記錄著驚人數據:每月回收破布三千斤,可產竹紙五千張,印刷成《論語》能賣十貫錢。李承乾讓匠人在紙頁邊緣印上"循環利"字樣,百姓戲稱這是"會下崽的紙"。更妙的是"以紙易紙"製度:學子可用舊書換竹紙新書,書坊將舊書拆解回爐,形成"閱讀回收再生產"的閉環。
崔氏商棧的管事看著滯銷的桑皮紙歎氣。往日稀缺的"文房雅物",如今被百姓當作包藥紙。當他們試圖用低價回收廢紙時,卻發現廢紙公所早已壟斷了原料——李承乾讓鴻臚寺給西域商人發放"廢紙進口許可",粟特人阿爾茲的商隊開始從草原運回氈房廢料,價格比長安本地還低三成。
西市染坊的後院裡,工匠們正在試驗"靛藍紙"。李承乾讓將作監傳來改良配方:在竹漿中加入百分之一的靛藍渣,紙頁呈淡青色,自帶防蟲效果。染坊老板靈機一動,用染布的餘料給紙染色,推出"五彩竹紙",專供書畫鋪使用,價格是桑皮彩紙的五分之一。
這種技術共享機製源自李承乾的"專利交換"製度:民間作坊貢獻改良方案,可優先使用將作監的新配方。魚市的攤販發明了"漁網篩漿法",讓紙漿更均勻;棉紡社的織女發現用梳棉機處理廢料,纖維分離效率提升一倍。將作監設立的"紙術獎",每月評選最佳創新,獲獎者可在紙頁上印製專屬標記。
世家試圖破壞同盟,散布"染紙有毒"的流言。李承乾讓太醫署出具《紙藥驗方》,詳細列出竹紙施膠所用的桃膠、槐膠成分,甚至注明"可入食"。西市的胡餅攤率先用靛藍紙包裝,攤主拍著胸脯吆喝:"太子都說能包吃的紙,還怕啥?"
貞觀十年秋闈,貢院出現奇觀:舉子們的答卷紙顏色各異——寒門多用本色竹紙,家境稍好的用靛藍紙,唯有世家子弟還在用桑皮紙。李承乾閱卷時,特意將幾份竹紙答卷置頂,其中一份寫著:"臣家無藏書,此紙乃用漁網所造,然誌在經緯天地。"他在卷首批注:"紙不論出處,文但求經緯。"
國子監的講經堂裡,盧文操博士指著桑皮紙課本冷笑:"竹紙雖賤,能載"四書五經"之重乎?"話音未落,太學生們齊刷刷翻開竹紙課本,書頁翻動的聲響如潮水。一個來自江南的學子起立:"盧博士可知,此竹紙經水浸三日不爛,桑皮紙早成漿了。"他舉起被雨水淋濕後曬乾的課本,字跡清晰如初。
更深遠的影響在身份認同。長安出現"紙籍"製度:百姓可用竹紙登記戶籍,商人用其記錄賬本,甚至乞丐也有了"紙製乞牒"。李承乾讓刑部製定《紙籍格式》,規定不同身份用紙的顏色和尺寸,既降低行政成本,又打破了"非帛紙不正式"的舊俗。
龜茲的佛寺裡,畫師們圍著竹紙驚歎。這種紙比羊皮更適合暈染,比貝葉更易保存。李承乾讓鴻臚寺譯官帶來的《金剛經》竹紙印本,被供奉在佛龕裡,經頁邊緣的回鶻文注音與漢文對照,方便當地僧人學習。於闐國王效仿大唐,建立"西域造紙坊",用當地的胡楊木纖維造紙,李承乾派去的工匠們發現,胡楊纖維竟比竹纖維更柔韌。
粟特商人阿爾茲的商隊開辟了"紙綢之路"。他們用竹紙換取草原的良馬,用印刷的商約規範貿易,甚至在沿途驛站設置"紙驛"——用竹紙記錄過往商隊的需求,形成早期的信息共享網絡。當西突厥貴族還在用羊皮簽署契約時,普通牧民已用竹紙畫押,契約上的指紋印在竹紙上,比羊皮更清晰持久。
崔氏試圖在西域重建"紙貴族",運來金箔桑皮紙高價售賣。但西域王公們很快發現,竹紙印的唐卡色彩更鮮豔,且便於攜帶。一位於闐王子指著竹紙唐卡說:"桑皮紙雖貴,能讓畫師在馬背上作畫嗎?"從此,大唐竹紙成為西域貴族新的身份象征——不是因為稀缺,而是因為實用。
長安西市的"櫃坊"裡,出現了一種新的憑證——"紙帖"。商戶可用十貫錢兌換一張竹紙帖,憑帖可在其他櫃坊取錢。李承乾讓將作監特製防偽竹紙:摻入微量磁石粉末,在陽光下可見微弱的金屬光澤,紙背用桃膠繪製暗紋,水印是縮小的"貞觀"二字。這種早期紙幣的雛形,比交子早誕生三百年。
世家強烈反對"以紙代錢"。崔敦禮在朝會上彈劾:"紙乃草木之物,豈能等同金銀?"李承乾呈上《西市交易賬》:"去年用銀錢交易,盜搶案十七起;今用紙帖,同類案件降為三起。"他讓匠人展示紙帖的防偽技術,甚至現場焚燒一張紙帖——灰燼中竟殘留著磁石粉末形成的"貞"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精妙的是"紙帖準備金"製度。李承乾規定,櫃坊必須儲備三成的銅錢作為紙帖準備金,同時設立"紙帖平準署",每日公布紙帖與銅錢的兌換比價。當崔氏試圖囤積銅錢抬高比價時,平準署突然放出大量紙帖,瞬間穩定了幣值——這種宏觀調控手段,讓世家的金融狙擊落空。
終南山的造紙書院裡,李承乾主持編纂《紙經》。這部書分"原料工藝應用典故"四卷,收錄了民間作坊的七十二種改良技法,甚至包括王婆婆用米湯加固紙頁的"土法"。書院設立"紙術傳習所",免費向百姓傳授造紙技藝,學徒畢業時會得到一張竹紙證書,上麵印著"紙脈永續"四字。
長安東市的"紙文化街"應運而生。街尾的"紙博物館"裡,陳列著從漢到唐的各種紙張,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個玻璃櫃,裡麵放著李承乾改良紙的三個階段樣本:粗糙的麥稈紙、柔韌的桃膠紙、輕薄的竹紙,旁邊注著:"非一蹴而就,乃百工之功。"街中央的雕塑是一位匠人正在抄紙,基座刻著李承乾題寫的碑文:"紙利天下,非一人之功,乃世世相續之業。"
崔氏大宅的最後一次家宴上,崔敦禮看著席間的竹紙餐具歎氣。往日宴客必用的銀質器皿,如今被精致的竹紙碗碟取代,碗底還印著"環保"二字。當他得知連皇宮都開始使用竹紙奏折時,終於明白——世家死守的"稀缺崇拜",在真正便民的技術革新麵前,不過是過時的執念。宴後,他將祖傳的桑皮紙造紙模具捐給了造紙書院,模具上的"崔"字,被匠人巧妙地改刻成"催"字,寓意"催新破舊"。
暮色中的渭河岸,李承乾看著裝載紙經的漕船駛向江南。船上插著的杏黃旗已有些褪色,但"貞觀紙"的名號卻越發響亮。風中傳來書院學子的誦讀聲,他們讀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新印的《紙經》選段:"紙之貴賤,在於民用;紙之興廢,係於文明..."他勒住馬韁,伸手撫摸岸邊的造紙石碑,碑上的字跡因常年接觸紙灰而變得溫潤如玉。遠處的長安城裡,將作監的工匠們正在新製的造紙台上刻下一行小字:"利循環,脈永續,此紙道,亦人道"——這行字隨著竹紙的普及,最終成為大唐文明中,一道獨特而溫暖的印記。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