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長安西市剛剛卸下門板。賣胡餅的劉老漢像往常一樣推著獨輪車來到老位置,卻發現街角新搭起了一座彩棚,棚前掛著"官秤處"的木牌。幾個身著淺綠官服的小吏正在調試一杆造型奇特的銅秤。
"老丈,要稱麵嗎?"年輕吏員熱情招呼,"今日新秤啟用,免收秤錢。"
劉老漢將信將疑地遞上布袋。隻見吏員將麵粉倒入秤盤,撥動幾個銅碼,立刻報出:"二鬥七升,比老秤多出半升哩!"
圍觀的小販們嘩然。這杆新式"三碼秤"是太府寺新製的標準衡器,不僅精準,還杜絕了缺斤短兩的貓膩。更妙的是,各坊市設立的二十處官秤點,全部免費使用。
消息像長了翅膀,午時不到就傳遍全城。東市綢緞莊的趙掌櫃摸著新領到的"標準尺"——一種刻有精細刻度的黃銅尺,嘖嘖稱奇:"再不用跟客人爭長短了!"
皇城中,李承乾正在聽取太府寺卿的彙報。
"陛下,首批發放標準度量衡三千件,市井反應極佳。"太府寺卿呈上一疊文書,"這是各行業請求定製專用衡器的名錄..."
李承乾翻閱著長長的清單:藥行要分厘秤、金鋪要戥子、布莊要匹尺...甚至還有漁市請求製作量魚箱。
"準。但切記,所有衡器必須由將作監統一製作,加蓋太府印。"皇帝特彆叮囑,"另設"市監"巡查,發現私造者嚴懲不貸!"
這項改革在朝會上引發爭議。戶部尚書憂心忡忡:"統一度量固然好,但製作費用恐傷國本。"
"崔卿過慮了。"李承乾笑道,"朕已命市監收取商鋪押金,器具完好歸還時退款。如此循環使用,所費無幾。"
魏征卻想到更深:"老臣以為,當借此整頓市稅。以往各市自定度量,奸吏往往大鬥進小鬥出..."
"魏公慧眼。"李承乾頷首,"傳旨,即日起所有市稅改用官秤,另設"稅則碑"公示標準,讓百姓明明白白納稅!"
新政實施半月,長安商業氣象一新。最熱鬨的要數西市新設的"評市署"——這裡不僅調解買賣糾紛,還定期公布各貨行情。商賈們發現,以往靠信息不對稱牟利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這日李承乾微服私訪,在評市署外聽到段有趣對話:
"老哥,這絹價怎比上月低了?"
"嗨,評市署新貼了揚州來報,說那邊新織坊產量翻番..."
"怪不得!明日改販瓷器去..."
皇帝滿意而笑。正欲離開,忽見署前圍著一群人。擠進去才知是個胡商在投訴買的茶葉摻假。署令正用新發明的"試茶法"——將茶葉浸泡後比對沉浮比例,很快判明真偽。
"妙哉!"李承乾不禁出聲讚歎。回宮後立即下詔,命各行業能工巧匠集思廣益,編製各類商品鑒彆方法,刻成《辨物誌》發放各地市署。
轉眼到了夏稅時節。往年此時,各縣衙前總是擠滿怨聲載道的農戶。今年卻大不相同——各鄉設立的"稅糧官倉"前,農人們秩序井然地排隊納糧。新推廣的"等糧櫃"將稻麥按品質分三級收納,優質優價,杜絕了胥吏壓級的積弊。
京兆府報來喜訊:因納稅公平,今年夏稅竟比往年多收三成,且"民無怨言"四字被朱筆重點圈出。李承乾當即傳令嘉獎京兆尹,並將"等糧法"推行全國。
商業的繁榮催生了新的需求。這日將作監呈上一件新奇玩意——由閻立德設計的"銀票範"。這是種銅製印版,能在特製桑皮紙上壓印出精美紋樣,用作大額交易的憑證。
"陛下,此票內置密記,各州錢莊可對照驗偽。"閻立德演示著暗記處的顯影方法,"商旅再不用攜重金行路了。"
李承乾把玩著這張輕薄的"飛錢",敏銳地意識到其價值:"先在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四地試行。記住,兌付錢莊必須官督商辦,備足本金!"
很快,東西兩市出現了掛著"大唐通寶"匾額的錢莊。商人們起初將信將疑,直到幾個波斯胡商成功在洛陽憑長安發出的飛錢兌換出真金白銀,這才掀起存兌熱潮。
晉陽公主從太醫署回來,帶了個有趣見聞:"皇兄,今日有藥商要用飛錢支付購藥款,孫爺爺不敢收呢!"
李承乾大笑:"是朕疏忽了。傳旨,官府所屬機構一律不得拒收飛錢!"
隨著飛錢流通,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麵——各地物價差異。精明的商人開始利用這點牟利,導致某些物資囤積居奇。李承乾召集戶部官員連夜商議,最終決定在評市署下設"平準司",當某種商品價格波動過大時,官府出麵平價購銷以穩定市場。
第一個試驗點是鹽價。當江南鹽商試圖抬價時,平準司立即開倉放售官鹽,同時從河東急調新鹽。不到旬日,鹽價應聲而落,百姓交口稱讚。
商業的活躍帶動了手工業發展。工部新設的"匠作院"裡,來自各地的巧匠們正在交流技藝。最引人注目的是陶瓷區——一位洪州匠人演示的"匣缽疊燒法",能使窯爐產量翻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