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大人!"部落酋長用生硬的漢語喊道,"我們帶...帶了這個!"
他身後的雪橇上,赫然堆著幾十塊半透明的冰塊。骨利乾人嫻熟地將冰塊壘成半球形,中央放置書箱。當陽光透過冰層,箱中的溫度竟奇跡般維持在冰點以上!
"這是..."裴明遠撫摸著冰屋牆壁。
"祖傳的"冰藏書"術!"酋長驕傲地挺起胸膛,"陛下說過,各...各美其美!"
三個月後,當這支奇特的隊伍抵達長安時,李承乾親自出城相迎。皇帝撫摸著那些完好無損的經卷,突然對骨利乾酋長深深一揖:"卿救文明之功,當封"冰原侯"!"
貞觀五十一年,一場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機"悄然降臨。終南山洞窟的守吏驚恐地發現,最早封存的那批石板典籍表麵,竟出現了細密的裂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陛下,老臣查驗過了。"將作大匠捧著塊《論語》石板,雙手不住顫抖,"是地氣變化導致石質酥鬆,恐怕..."
李承乾盯著石板上漸漸模糊的字跡,突然問道:"阿爾達希爾的"光刻術"研究得如何了?"
當夜,一場秘密實驗在長明燈台頂層展開。波斯少年阿爾達希爾調試著複雜的透鏡裝置,將一束強光聚焦在特製的琉璃板上。隨著"嗤"的輕響,琉璃表麵竟浮現出清晰的文字——正是從石板臨摹的《道德經》!
"成了!"少年歡呼雀躍,"陛下,用這種"光刻琉璃板",典籍可保萬年不蝕!"
皇帝卻沒有立即表態。他走到窗前,望著終南山方向:"全部重刻需要多久?"
"現有工匠...至少二十年。"
"太慢。"李承乾轉身時,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傳旨:即日起,全國州縣學堂增設"刻經科",專授光刻之術。另設"文明俸",刻經匠人秩同九品!"
這道聖旨引發的連鎖反應超乎所有人預料。短短半年內,大唐境內新增刻經作坊三千餘處,連偏遠如吐蕃、南詔的部落都派來了學徒。更令人驚歎的是,各地竟自發形成了"護經隊",專門護送刻好的琉璃板進京。
貞觀五十二年冬,李承乾在新建的"萬國文明閣"主持落成典禮。這座通體由琉璃磚砌成的建築,外牆鑲嵌著七萬塊刻有不同文明典籍的琉璃板。當正午陽光照射時,整座樓閣會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暈,將經文投影在周圍的白玉廣場上。
"陛下請看。"阿爾達希爾激動地操作著新研製的"光陣","這樣轉動透鏡,就能隨時調閱任何一頁!"
李承乾卻沒有看那些神奇的光影。他的目光停留在閣中央的三盞銅燈上——那是為顏師古、馬周和晉陽公主設的長明燈。此刻三燈竟無風自動,火苗齊齊指向西方。
"陛下?"阿蠻擔憂地扶住突然踉蹌的皇帝。
"傳裴明遠。"李承乾的聲音突然變得異常清晰,"朕要再派光明衛西行,這次...要走得更遠。"
老學士這才發現,皇帝手中攥著份剛到的奏報:大食內亂再起,君士坦丁堡圖書館遭焚,幸存學者帶著最後一批古希臘典籍逃往了更西方的國度——高盧。
貞觀五十三年春分,裴明遠率領三千光明衛誓師西征。誓詞不是常見的"馬到成功",而是李承乾親擬的十六字:"文明不絕,薪火永傳;身死異域,魂歸長明。"
送行的人群中,有個綠眼睛的波斯少年默默記下了這個場景。許多年後,當阿爾達希爾在巴格達建立第一座"東方文明學院"時,他總會向學生講述那個清晨:長安城牆上,年邁的李承乾手持銅鏡,將第一縷晨光反射在遠征隊伍的旌旗上,宛如神啟。
而在終南山巔,阿蠻正對著新刻的《萬國文明誌》石碑喃喃自語。碑文最後一段這樣寫道:"...是歲,長明分燈已達一百零八處。東至倭國富士,西抵拂菻雪峰,南達林邑椰林,北及骨利乾冰原。陛下曰:此非終點,始也。"
山風拂過老學士的白發,將他的低語送向遠方:"陛下,您看到了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喜歡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請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開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