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前些日子,大名府運往東京的生辰綱被劫之事,那價值何止十萬貫。
大名府天天往汴梁蔡相府送生辰綱,這群牧司和太仆寺官員的銀兩,大部分不都被他們拿走了嗎?這些文官真是……”
天目一腳踢翻馬樁,憤怒地說:“難怪各地百姓都要反抗了!”
“夠了!彆說了!”
呼延灼見二人越說越激烈,急忙阻止。
……
如今朝廷幾位相公,各自忙碌著自己的事務。
彭玘與韓滔的話若被旁人聽見並告知蔡京,他們三人定會遭遇麻煩。
呼延灼無奈表示當前首要任務是平定梁山水泊賊寇,其餘事宜暫且擱置。
百勝將與天目將遵命領命。
隨後半月,呼延灼等人駐紮東京汴梁,操練三千“鐵甲連環馬”
。
實際軍馬僅有千五百匹可用,加上其原有部屬,最終組建的一千六百人卻對外宣稱三千。
此乃為迷惑梁山探子,亦因這三千軍馬由蔡京親自批準,為避免後續無端麻煩,便如此行事。
鐵甲連環馬的訓練有易有難。
所選士兵需身披重甲,戰馬亦需覆鎧,無論酷暑嚴寒皆須堅持。
此外,三十匹馬為一列,彼此以鐵鏈相連,以此形成強大衝擊力,而馬匹間的協作至關重要。
一旦隊伍中某匹馬出問題,整隊的推進都會受阻。
呼延灼若發現三四匹戰馬出現狀況,整排連環馬軍可能陷入混亂。
為提升連環馬軍的協作,他將部下分組,令其穿戴鐵甲與馬鎧,反複演練集體衝鋒。
經過多次訓練,原本生疏、彼此掣肘的隊伍逐漸形成默契。
看著逐漸成型的鐵甲連環馬軍,呼延灼心潮澎湃:“即便不足三千編製,現有千五百騎兵,也足以應對草莽賊寇。”
與此同時,在東京汴梁,呼延灼等人正加緊訓練連環馬軍時,梁山水泊內,趙言也在觀察徐寧操練專破連環馬的鉤鐮槍法。
據徐寧所述,此槍法旨在克製馬軍,遵循“射人先射馬”
的戰術理念。
士兵使用的並非普通長槍,而是改良後的鉤鐮槍。
這種武器比傳統戈更短,槍頭下方帶有一尺長的鋒利橫刃。
實戰中,鉤鐮槍兵先用橫刃砍傷敵馬腿部,待馬匹倒地後再擊殺騎兵。
從這裡可以看出,鉤鐮槍兵的關鍵在於麵對馬軍衝擊時的勇氣,這是最難掌握的部分。
單匹馬衝鋒或許並不起眼,但數百上千匹齊頭並進的氣勢,對未經訓練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在麵對如潮水般襲來的騎兵時,僅僅有勇猛是遠遠不夠的。
一旦被馬蹄的威勢震懾住,哪怕是最堅定的戰士也可能喪失鬥誌。
而那些以機動性強著稱的騎兵部隊,更不會放過任何逃跑的機會,將敵人逼入絕境。
因此,在徐寧所率領的這支梁山精銳中,首先要錘煉的是士兵們的膽量。
畢竟,若是在敵人鐵騎逼近之際連站穩腳步的勇氣都沒有,即便精通鉤鐮槍法,也難以發揮其威力。
在完成了膽量訓練之後,則開始係統學習鉤鐮槍法的具體技巧。
這門槍法不僅能夠切斷馬腿、擊落騎士,還包含一套巧妙避開馬群踐踏的身法。
在就算成功砍倒了幾匹戰馬,自身恐怕也會陷入險境甚至喪命。
這樣的結果,又有誰願意承受呢?
梁山演武場上,趙言站在高台之上,欣慰地注視著下方由徐寧精心訓練出的鉤鐮槍兵。
為了檢驗這支新隊伍對抗騎兵的實際效果,他特意挑選了三十匹體弱的老病馬,讓騎兵們發起進攻。
結果令人振奮——衝鋒在前的十幾名騎兵因馬腿被鉤鐮槍切斷而倒地,隨後跟進的其餘騎兵也因未能及時停下,撞到了已經倒下的同伴上。
僅僅一瞬間,鉤鐮槍兵便重創了敵方的騎兵隊形。
儘管他們自身也有六人受傷,但這短暫的交鋒已足以讓梁山上的所有首領感到震撼。
徐教頭的鉤鐮槍果然厲害!
向來都是騎兵欺負步兵,今日卻見步兵擊退了騎兵。
徐教頭真棒!
……
眾多頭領圍著徐寧,有人祝賀,有人請教克製騎兵之法。
看台上,梁山三位軍師目睹鉤鐮槍的威力後,雖感欣慰,卻又帶著幾分憂慮。
“怎麼回事?”
趙言疑惑。
“難道三位軍師對這鉤鐮槍兵不滿?”
“徐教頭練兵有方,”
許貫忠稱讚,“短短數日,士卒已嫻熟使用鉤鐮槍,徐教頭功不可沒。”
“步兵破騎兵、鉤鐮槍對抗鐵甲連環馬,確實可行。”
聞煥章點頭附和,“可你們為何都似有些失落?”
趙言不解。
“寨主,”
朱武開口,“剛才演示,我們既見識到鉤鐮槍的厲害,也發現它的缺陷。”
“哦?朱武兄弟請詳述。”
“從剛才看,鉤鐮槍兵對付騎兵,像極了唐時的陌刀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武沉思道,“都是靠砍馬腿,讓衝鋒的騎兵倒地,擾亂騎兵隊形,迫使騎兵停止!”
“沒了衝擊力的騎兵,不過是騎馬的步兵,自然好對付。”
“軍師言之有理。”
趙言點頭。
“但鉤鐮槍兵終究是步兵,”
朱武無奈道,“靈活性上完全比不上騎兵。”
“戰場上,騎兵怎會傻到直衝步兵方陣!”
“原來如此……”
趙言恍然大悟,“所以鉤鐮槍隻能克製連環馬?”
“沒錯,那鐵甲連環馬是少數需正麵突擊的騎兵!”
“對付他們,鉤鐮槍才能展現最!”
“正是如此,”
朱武長歎一聲,
“可一旦遭遇彆的騎兵,鉤鐮槍兵的表現與其他步兵也相差無幾,
甚至因槍尖上的橫刃,稍有不慎還會誤傷自己人,
恐怕連普通槍兵都不如。”
“本以為徐教頭說鉤鐮槍專破騎兵,”
許貫忠搖頭道,
“我們還期待將來寨主北上對抗遼金時,它能派上大用場。”
“怎料竟是這般結果!”
“罷了,三位軍師,這世間哪有十全十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