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馥腦中一片混亂。
"潘鳳投奔劉備,也是奉命而來……"
話未說完便被打斷。
"閉嘴,還想狡辯?"
袁紹粗暴地打斷韓馥的話。
"來人,把他拖下去斬首!"
"本初,你瘋了嗎?"
被押走的韓馥不斷試圖澄清。
卻無人相信他的言辭。
冀州軍營中。
潘鳳正在思索如何擊退文醜,攻入城池捉拿袁紹。
這時,一名士兵前來報告:
“大人,袁紹派人送來一個血淋淋的木盒。”
血淋淋的盒子?
潘鳳等人麵麵相覷。
“帶進來!”
片刻後,一名袁軍士兵提著木盒進入營帳,將其放置在地上。
“我隻是送信之人,請勿為難。”士兵顫抖著說道。
“滾回去!”程奐嗬斥道。
“是!”士兵迅速離開。
趙浮上前打開木盒,一陣腥臭撲鼻而來。
三人定睛一看,盒中是一顆頭顱!
韓馥的頭顱!
“怎會如此?”
三人震驚不已。
韓馥已死!
他的頭顱被袁紹斬下,裝於盒中送來。
“唉!”
潘鳳歎息一聲。
“我早說袁紹非良主,外寬內忌,可惜你不聽。”
當初韓馥打算將冀州讓給袁紹時,不僅潘鳳,就連趙浮和程奐這些老將也多次勸阻,但韓馥執意如此,最終自食其果。
“你曾救他於危難之中,他卻恩將仇報。”
“何必如此?”
潘鳳合上木盒。
“殺了韓馥,他大概很快就要逃了。”
趙浮說道。
“不過是返回渤海而已。”
“子龍已在甘陵北麵布下天羅地網。”
“隻要他踏入,便難逃此局。”
程奐沉聲說道。
“我們的職責,就是盯住袁紹,確保他無法脫身。”
潘鳳明白這一點。
此次追擊袁紹,實則是在新主劉備麵前立誓效忠。
“派個士兵進城,向袁紹索要韓馥遺體!”
韓馥雖死,但君臣一場,潘鳳決定將他的屍身與頭顱縫合後安葬。
“報!”
“袁紹已將韓馥的無頭屍首拋於城外!”
士兵急匆匆趕來稟報。
“若你肯聽從勸告,怎會落得如此境地?”
趙浮歎息搖頭。
“他終究是袁家的一條忠犬。”
“我們已為其準備喪禮,也算是仁義之舉了。”
程奐喚來士兵,命他們將韓馥的遺體抬回。
...
貝丘縣。
城內。
殺害韓馥後的袁紹依然怒火未消。
本欲繼續侮辱其遺體,卻被眾部下勸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袁紹深知顧全名聲,強忍怒意。
“主公!”
許攸拱手奏道:
“甘陵至渤海的道路必定布滿埋伏。”
“再回渤海,無疑是自尋死路。”
許攸反對袁紹返回渤海。
“那依你看,該往何處?”
袁紹詢問。
許攸剖析形勢:“如今青州之內,孔融任北海郡守。”
“不如向東進軍,前往北海郡,與孔融聯合。”
“之後再設法北上,繞道返回渤海如何?”
聽完許攸之言,
袁紹皺眉道:“若我不歸渤海,”
“劉備豈不會趁機攻打?”
...
當前,渤海郡內有袁紹的三個兒子坐鎮。
許攸卻安慰他說:“主公無需憂慮。”
“首先,渤海有三位公子守護。”
“而且逢紀、郭圖也在出謀劃策,渤海固若金湯。”
這是第一個要點。
“其次,劉備若想進攻渤海,必須穿越博陵地界。”
“主公切記,博陵太守之子就是被劉備的軍隊所殺。”
“另外,公孫瓚的勢力也仍在博陵駐紮。”
許攸對袁紹說道。
“公孫瓚南下,原本就覬覦冀州大半。”
“現在冀州即將歸於劉備,公孫瓚怎會善罷甘休?”
“主公隻需在北海借助袁氏威名,招兵買馬。”
“待劉備與公孫瓚互鬥至兩敗俱傷時。”
許攸注視著袁紹。
“主公即可兵分兩路。”
“一路由三位公子領軍,自渤海出擊。”
“另一路由主公親自率軍,自北海進發。”
“迅速攻占冀州,一舉擒獲劉備和公孫瓚!”
許攸的話語讓袁紹十分振奮。
仿佛夢想即將成真一般。
“主公此刻隱忍,正是為將來騰飛積蓄力量。”
許攸再次勸諫。
於是,袁紹終於被打動。
“好,就按你說的做!”
“立刻傳令。”
袁紹起身離座。
“全軍將士立即收集城內所有糧草。”
“全部帶上,今晚四更天,從東門撤離。”
袁紹主意已定。
“命文醜領兵斷後,在青州北海郡會合。”
一番部署之後。
城中各部有序行動,人影紛亂。
不知不覺間,夜幕降臨。
夜幕降臨,大地逐漸被黑暗籠罩。
月光灑下,大地籠罩在一片迷離之中。
很快到了四更時分。
袁紹率先衝出東門,許攸緊隨而出。
大軍快速撤離貝丘縣。
潘鳳察覺後,準備率兵追擊。
卻遭文醜攔住。
兩軍展開激戰。
直至天亮前才各自退開。
“追嗎?”
趙浮詢問潘鳳。
潘鳳答道:“若他向北撤退,我們就追。”
屆時可與趙雲南北夾擊。
“如今袁紹奔向青州地界,還追什麼?”
“他棄守冀州,倉促逃竄,無需再顧。”
潘鳳下令立即占據貝丘縣及文醜的營地。
“將此戰詳情上報主公。”
“再派一人北行,尋找子龍。”
“告知袁紹已往青州北海方向逃竄。”
潘鳳布置完畢。
......
甘陵。
東武城縣。
一支渤海潰軍正在急切撤離。
領軍大將是當初從鄴城逃出的淳於瓊。
此刻的淳於瓊蓬頭垢麵,神情狼狽。
“仍未探得主公軍隊動向?”
淳於瓊質問手下哨騎。
哨騎搖頭。
淳於瓊怒喝:“再去探查!”
“是!”
哨騎策馬離去。
喜歡三國:諸天帝王,收名將納美姬請大家收藏:()三國:諸天帝王,收名將納美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