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輕聲道:“幸好我空間裡備著紅薯和土豆。這兩種作物不需要開花便能結果,埋在土裡就能生長,產量又高,正好能解人們的燃眉之急。”
李蓮花眼中閃過笑意:“你總是能未雨綢繆。”
“嗯……我當初種這些作物,也是方便自己吃而已,而且我們以後的路還長,就怕遇到這種特殊情況。”
月瑤取出一個布包,又在裡麵裝滿了紅薯,“先從青州城開始吧,教他們種植之法,再去下一個城池。”
青州城的縣令是個兩鬢斑白的老者,聽聞有外鄉客官帶來“無需開花便能結果”的作物,起初半信半疑。
直到月瑤取出一個沉甸甸的紅薯,用靈力催生讓它在眾人麵前冒出嫩綠的芽尖,老者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身後的百姓們也跟著齊齊跪下,口中直呼“活菩薩”。
“老人家快請起。”月瑤連忙扶起縣令,“此物名為紅薯,埋在土裡三個月便能收獲;
還有這個叫土豆,適應性更強,哪怕是貧瘠的山地也能種植。我這就教大家如何選種、耕地、施肥。”
她和李蓮花沒有動用過多靈力,隻是像尋常農人般,在城外的空地上劃出一塊試驗田。
月瑤手把手教農戶們如何將紅薯切成帶芽的小塊,李蓮花則耐心地給他們講解翻土的技巧,如何讓土壤疏鬆透氣。
陽光灑在兩人身上,月白與青灰的衣袍在田埂間相映,本該是不染塵埃的仙者,此刻卻滿身泥土,眼中卻閃爍著溫柔的光。
“記住,紅薯喜溫耐旱,不能澆太多水,否則會爛根。”月瑤蹲在田裡,指尖拂過剛種下的薯塊,“等藤蔓長到半尺長,要記得翻藤,不讓它在土裡紮根消耗養分。”
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忍不住問:“仙長,這紅薯真的能吃嗎?萬一……萬一也像莊稼一樣不結果呢?”
李蓮花溫和地笑:“放心,我們在很多地方都種過這種作物,隻要按我們說的方法照料,定會有好收成。三個月後,你們就等著挖紅薯吧。”
他的聲音帶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百姓們眼中的疑慮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期盼。
留下足夠的種子和詳細的種植圖譜,再加上一些現成的吃食壓縮餅乾等,兩人悄然離開了此地。
他們沿著官道緩緩前行,每到一個城池或村落,便停留數日,傳授紅薯和土豆的種植之法。
有時遇到不信的鄉紳,李蓮花便展露些微靈力,讓作物瞬間發芽生長,看得眾人直直跪下口稱仙人……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他們走過江南的水鄉,他們穿過北方的荒原……
幾年的時間,在修仙者的生命裡不過彈指一揮間,可對月瑤和李蓮花來說,卻充滿了煙火氣。
他們見過太多苦難,也見過太多堅韌。有白發蒼蒼的老人為了讓孫兒活下去,拄著拐杖跟著學種植;
有年輕的夫妻背著孩子,徒步百裡來求種子;還有孩童們捧著舍不得吃的野菜餅子,硬要塞到他們手裡,說“仙人哥哥姐姐辛苦了”
當他們再次回到最初的青州城時,恰逢紅薯豐收的時節。
城外的田地裡,百姓們正歡天喜地地挖著紅薯,一個個飽滿的紅薯從土裡滾出來,映得人人臉上都帶著久違的笑容。
那個曾紅著眼圈的農婦,如今抱著一個比她手臂還粗的紅薯,笑著朝他們揮手:“仙長!你們看!真的結果了!我們有糧了!”
街道上的喧囂不再沉鬱,孩童們追著打鬨,商販的吆喝聲中氣十足,連風裡都帶著紅薯的甜香。
縣令拉著兩人的手,顫巍巍地遞上一塊牌匾,上麵寫著“恩濟萬民”四個大字,重若千鈞。
“這幾年,多謝二位仙長了。”縣令老淚縱橫,“如今各地都傳來喜訊,紅薯土豆大豐收,就算以後莊稼還不開花,我們也餓不死了。”
月瑤看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一片柔軟,她轉頭看向李蓮花。
他正望著田埂上奔跑的孩子,嘴角噙著淺淺的笑意,陽光落在他的側臉,柔和了他所有的棱角。
這幾年的奔波勞累,在看到凡人重獲生機的這一刻,都化作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