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陸則衍的“西醫教材”·中醫章_岐黃手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岐黃手記 > 第487章 陸則衍的“西醫教材”·中醫章

第487章 陸則衍的“西醫教材”·中醫章(1 / 1)

市醫科大學的清晨總被階梯教室的翻書聲喚醒。當《西醫內科學》第8版)的新書在晨光裡掀開扉頁時,臨床醫學係的學生們忽然被目錄裡的陌生章節吸引——“第十五章慢性病的中西醫協同管理”幾個字,像顆投入靜湖的石子,在教室裡漾開細碎的驚歎。

“居然加了中醫章節?”前排戴眼鏡的男生推了推鏡框,指尖劃過燙金的書名。這本被譽為“西醫聖經”的教材,前七版裡連“中醫”兩個字都鮮少提及,此刻卻用整整三十頁的篇幅,詳解著“肝陽上亢”與高血壓、“痰濕體質”與代謝綜合征的對應關係,開篇案例的主角照片旁,赫然印著“蘇懷瑾仁濟堂中醫館”的字樣。

上課鈴響時,白發蒼蒼的周教授抱著教材走進來,投影儀第一時間打亮書中的彩色圖表。畫麵左側,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曲線像連綿的小山,標注著“單純西藥治療:收縮壓峰值150hg,夜間波動幅度18hg”;右側的曲線則平緩如坡,紅色箭頭指向“聯合天麻鉤藤飲兩周後:收縮壓峰值130hg,夜間波動幅度8hg”,兩條曲線在圖表中央交彙,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家注意這個案例的細節。”周教授的激光筆點向圖表下方的小字注解,“患者男性,45歲,高血壓病史五年,服用氨氯地平聯合纈沙坦後,血壓始終在15095hg左右徘徊,伴隨晨起頭暈、失眠多夢。蘇懷瑾醫生辨證為‘肝陽上亢’,在原方案基礎上加用天麻鉤藤飲——注意,是‘加用’而非‘替代’。”

他頓了頓,翻到下一頁的舌診照片:“舌體偏紅,苔薄黃,脈弦數——這是中醫的辨證依據。而我們西醫看到的,是患者血漿腎素活性偏高,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兩者看似不同,卻在‘平肝潛陽’的治療方向上達成了共識。”

教室裡響起筆尖劃過筆記本的沙沙聲。有學生發現,這章的圖表旁多了些特彆的標注:“天麻素可抑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鉤藤堿能降低交感神經放電頻率”——這些現代藥理學研究,像一座座小橋,把中醫的“證”與西醫的“理”穩穩連在了一起。

“最難得的是這個。”周教授舉起教材,展示頁邊空白處的批注,字跡剛勁有力,是主編陸則衍的親筆,“‘中藥降壓起效較緩,但對改善頭暈、失眠等伴隨症狀更優,與西藥聯用可減少後者用量及不良反應’——這不是空泛的理論,是基於500例臨床數據的結論。”

後排忽然傳來小聲的議論。有學生翻到章節末尾,指著那段特殊的合撰文字:“你們看,這裡有兩個簽名!”陽光下,“蘇懷瑾”三個字溫潤舒展,旁邊的“陸則衍”則筆鋒銳利,兩種截然不同的字跡在句號前相遇,像兩隻交握的手。

那段話被無數支筆圈畫出來:“最好的醫學,不是中醫打敗西醫,也不是西醫否定中醫,而是讓中醫的‘道’整體觀、辨證論治)遇上西醫的‘術’精準檢測、靶向治療),共同為患者服務。就像血壓計能測數值,脈診能察虛實,兩者結合,才能更全麵地看懂病情。”

下課鈴響後,教材被學生們傳閱著,有人注意到書末的參考文獻列表裡,一半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最新研究,另一半則是《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的經典論述,甚至還有蘇懷瑾團隊發表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上的論文——《紅景天苷對高原反應患者血氧飽和度的影響》。

消息傳到市一醫院心內科時,剛查完房的張主任特意讓護士去藥房買了本。他戴著老花鏡,逐字逐句讀著陸則衍寫的編者按:“十年前,我曾認為中醫的‘陰陽五行’無法量化,直到看見蘇懷瑾用‘痰濕評分’與甘油三酯指標做相關性分析,才明白真正的醫學不分中西,隻分有效與無效。”

辦公室裡的年輕醫生們圍過來,指著書中某頁的插畫笑了——那是幅鋼筆畫,角落裡畫著個小小的銅藥碾,碾輪旁靠著個聽診器,兩者的陰影在紙麵上交疊成一個完整的圓。“陸主任這畫有意思,”規培醫生小李說,“這不就是咱們科現在的做法嗎?給頑固性心衰患者用西藥的同時,請中醫科會診加用參芪扶正湯,效果確實更好。”

張主任沒說話,翻開自己十年前的學術筆記,某頁上赫然寫著“中醫辨證缺乏客觀依據,不可信”的字樣。他拿起紅筆,在旁邊畫了個大大的叉,然後抄下教材裡的那句話:“醫學的終極目標是治愈患者,而非固守門戶之見。”

傍晚的仁濟堂裡,蘇懷瑾正幫陸則衍整理散落的實驗數據。他的筆記本電腦旁,攤開著本《西醫內科學》,書頁間夾著片壓平的薄荷。“你看這個,”陸則衍指著某頁的邊注,“我特意加了句‘陳皮的揮發油可促進胃腸動力,其作用類似莫沙必利’,這樣西醫更容易理解。”

蘇懷瑾低頭看去,發現他在“肝陽上亢”章節的空白處,用鉛筆描了朵小小的紅景天,花瓣邊緣還標注著“性涼,味甘澀,可平肝”。“以前總有人說我們‘跨界不務正業’,”他合上書本,指尖劃過封麵,“現在好了,教材為我們正名。”

窗外,趙小胖的奶茶店正準備打烊,最後一杯陳皮茯苓奶蓋的甜香飄進來,與診室裡的藥香融在一起。蘇懷瑾忽然想起祖父說過的“醫道同源”,此刻看著這本中西醫知識共生的教材,忽然明白:所謂同源,不是彼此替代,而是像溪流彙入江海,各自帶著源頭的清澈,最終奔向同一個目的地——讓更多人獲得健康。

陸則衍的手機響了,是出版社編輯打來的,語氣裡滿是興奮:“陸主任,加印的一萬冊又賣完了!好多基層醫院的醫生打電話來說,現在跟患者解釋‘為什麼要加中藥’,終於有權威教材可以引用了!”

掛了電話,他抬頭看向蘇懷瑾,兩人相視一笑。月光透過窗欞,落在那本教材上,銅藥碾與聽診器的插畫在夜色裡仿佛活了過來,像一對並肩前行的夥伴,正沿著醫學的道路,踏實而堅定地走向更遠的地方。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九叔:洞天福地,種田百倍返還 混沌天訣 登雲天 武道黃天 超級鋒暴 從執教皇馬開始 時空裡迷失的愛 留子已是星際第一,啥時接我回家 人在古代學醫,永夜末日來了! 陽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