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堂的診室剛送走一位調理失眠的阿姨,空氣裡還飄著安神茶的薰衣草香。蘇懷瑾正低頭整理病曆,忽然聽見院門口傳來“蹬蹬蹬”的腳步聲,伴隨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像隻被踩了尾巴的小貓。
“瑾姐,救命!”趙小胖抱著個粉雕玉琢的小家夥衝進來,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沾濕了胸前印著“藥食同源”的圍裙。那孩子臉漲得通紅,小胳膊小腿在半空亂蹬,一隻小胖手死死捂著肚子,哭得一抽一抽的,眼淚鼻涕糊了滿臉,看著格外可憐。
“怎麼了這是?”蘇懷瑾連忙放下手裡的活計,起身迎上去。小家夥看見穿白大褂的,哭得更凶了,身子往趙小胖懷裡縮,喉嚨裡發出“嗚嗚”的委屈聲。
“又積食了?”蘇懷瑾憑著經驗判斷,指尖輕輕搭上孩子的手腕。小家夥的脈又浮又滑,像按在小泥鰍身上,跳得又快又急,正是小兒積食特有的躁動脈象。她又湊近看了看孩子的舌苔——厚厚一層白膩苔,像鋪了層沒抹勻的奶油,邊緣還沾著點奶漬。
“張開嘴,讓蘇阿姨聞聞。”趙小胖哄著兒子,把孩子的小臉轉過來。一股酸腐味混著奶味飄過來,蘇懷瑾心裡更有數了,轉身從藥櫃裡取出保和丸的藥模,“最近又給他吃什麼了?”
“都怪他,非學我喝奶茶不加茯苓。”趙小胖撓著頭嘿嘿笑,露出兩顆標誌性的小虎牙,眼角的細紋裡還帶著點沒褪儘的稚氣。他懷裡的小家夥似懂非懂,聽見“奶茶”兩個字,哭聲頓了頓,抽噎著喊:“要……要喝……”
“還喝?”趙小胖在兒子屁股上輕輕拍了一下,語氣裡卻沒什麼力道,“就你饞嘴,昨天看見我喝冰奶茶,哭鬨著非要,結果半夜就喊肚子疼。”
這小子如今可是河坊街有名的“養生達人”。前幾年開奶茶店,仗著年輕體壯,夏天總喝冰飲,把胃喝壞了,疼得直打滾,連生意都沒法做。還是蘇懷瑾給的方子,讓他在奶茶裡加茯苓陳皮,說是“健脾理氣”,沒想到不僅治好了他的老毛病,那改良版奶茶還成了爆款,現在連隔壁街區的白領都特意跑來買,說“喝著不脹氣,比普通奶茶健康”。
打那以後,趙小胖像變了個人。不僅在自己的奶茶裡加各種藥材,什麼山楂助消化、枸杞補肝腎,換著花樣推出“節氣特飲”,還把兒子的輔食全換成了山藥泥、蓮子羹,美其名曰“祖傳方子要從娃娃抓起”。他的朋友圈更是成了“養生打卡地”,今天曬“茯苓小米粥”,明天發“陳皮蒸蘋果”,配文永遠是“瑾姐認證,寶寶愛吃”。
蘇懷瑾提筆開了保和丸的方子,又在旁邊添了行小字:“生薑兩片,同煎。”她一邊寫一邊念給趙小胖聽:“生薑能溫胃,中和藥丸的寒涼。還有,彆總給孩子喝冰鎮奶茶,《幼科發揮》裡說‘小兒脾常不足’,生冷最傷脾,你這當爹的得帶好頭。”
“明白明白!”趙小胖連連點頭,從褲兜裡掏出個小本子,把叮囑工工整整記下來。那本子封麵印著卡通小熊,裡麵卻記滿了各種育兒經,好多都是蘇懷瑾教的,比如“晨起喝小米粥養脾”“睡前揉腹助消化”,字跡歪歪扭扭,卻透著認真。
“說起來,當年要不是你攔著,我這奶茶店早黃了。”趙小胖忽然拍著蘇懷瑾的肩膀笑起來,聲音洪亮得震得窗欞都嗡嗡響。他指的是三年前那次,自己胃痙攣發作,疼得在地上打滾,非要去掛急診打止痛針。蘇懷瑾攔著沒讓,隻讓他用炒麥芽和雞內金煮水喝,又在他的奶茶配方裡加了茯苓粉,說“慢慢養,比止痛藥管用”。
“現在好了,不光我自己養好了胃,還靠這‘養生奶茶’發了點小財。”趙小胖獻寶似的從包裡掏出個小鐵罐,印著卡通茯苓娃娃的圖案,娃娃舉著杯奶茶,旁邊寫著“寶寶也能喝的健脾奶”。“你看這包裝,上周還被市監局評為‘健康食品示範款’,說我把中醫玩活了,讓我去給其他商家講課呢。”
罐子裡裝的是給孩子喝的“茯苓陳皮奶”,配料表乾乾淨淨,隻有生牛乳、茯苓粉、陳皮末,連糖都沒加。蘇懷瑾拿起罐子看了看,發現側麵還印著《本草綱目》的引文:“茯苓,味甘淡,益脾和胃”,字體不大,卻格外清晰。
“現在街坊都誇我會養娃,說我兒子比同齡孩子少生病。”趙小胖的語氣裡滿是得意,低頭哄懷裡的小家夥,“寶寶乖,喝了藥藥就不疼了,爸爸明天給你做茯苓糕吃,加你愛吃的葡萄乾。”
小家夥許是哭累了,又或許是被“茯苓糕”吸引,漸漸止住了哭聲,抽噎著點點頭,小腦袋靠在趙小胖寬厚的肩膀上,睫毛上還掛著淚珠,像沾了露水的蒲公英。趙小胖掏出保溫杯,倒了點溫水,把研碎的藥丸混進去,用小勺一點點喂給兒子。藥汁沾在嘴角,像隻小花貓,逗得蘇懷瑾忍不住笑了。
看著孩子乖乖喝藥的樣子,蘇懷瑾忽然覺得,所謂傳承,或許就藏在這些煙火氣裡。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頁頁泛黃卻無人問津;不是博物館裡的老藥碾,隔著玻璃供人瞻仰;而是媽媽熬的山藥粥,咕嘟咕嘟冒著熱氣,暖了孩子的脾胃;是街坊喝的養生茶,清清涼涼帶著藥香,解了夏日的暑氣;是一代傳一代的生活智慧,像當歸的藥香,看似清淡,卻綿長醇厚,融進了柴米油鹽的日子裡。
趙小胖抱著兒子離開時,小家夥已經不哭了,手裡攥著塊蘇懷瑾給的山楂糖,含混不清地說“謝謝阿姨”。陽光透過診室的窗玻璃,把他們父子的影子拉得很長,趙小胖的大嗓門在巷子裡回蕩:“明天就給你做茯苓糕,放多多的茯苓粉……”
蘇懷瑾站在門口,看著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忽然想起祖父說過的話:“藥香最濃的地方,不是藥櫃,是廚房。”她低頭看了看桌上的藥方,紙頁上的“保和丸”三個字,在陽光下透著淡淡的暖意,像一顆種子,落在生活的土壤裡,總能長出新的希望。
喜歡岐黃手記請大家收藏:()岐黃手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