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
今晚這場頒獎禮,隨便問問一個演員,誰不是對獲獎者滿含羨慕的。
華表獎四項大獎,這兩部作品也算是橫掃了,隻差一個優秀女演員獎沒收入囊中。
就說顧胤這個影帝,它不隻是對演員個人成就的肯定,也是接下來他在行業內地位與影響力有了新的認證。
畢竟,華表獎在國內有著極高公信力和影響力。
當然,這並非是說國外的獎項沒有影響力。隻是國際獎項在國內受眾中的可信度存在一定不足,更重要的是,很多實力派演員對流量明星有著明顯的排斥態度。
這種排斥背後,本質上是藝術創作邏輯與市場資本邏輯的衝突。儘管顧胤演技出色,但這種排斥依然存在。
實力派演員普遍對流量藝人的專業性持懷疑態度。
他們不相信顧胤是憑借自身實力獲得資源,始終抱著他是借助資本的力量才得以快速上位。
在他們看來,這是顧胤能出頭的“捷徑”,這也這種想法,也是讓自居正統學院派心理失衡的原因。
很多電影人總覺得自己接不到戲,是因為流量至上的行業亂象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但實際上,真正有實力的演員往往不缺戲演。
很多電影人也認為新生代演員如果沒有資本支持,所謂的“實力”隻是虛的。
然而現實是,市場已經將沒有真本事的淘汰了,沒有真實力的流量也抓不住這些機會。
電影從來要靠的都是觀眾真金白銀買票入場,更不要說資本向來精明,他們有了那麼多次教訓,自然選穩賺不賠的,有了這個選擇誰又會放棄呢?
資本追求的也從來不是演員的類型,而是能夠讓成本成倍增長的投資回報。
一些電影人看不起顧胤背後的流量,但如今很多行業依賴的就是流量。
資本喜歡流量帶來的宣傳效果、強大的聲量以及預售票房的兜底保障。
流量明星的優勢也一直體現在市場號召力上,能夠為電影帶來穩定的預售成績,對於資本來說,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更何況顧胤是個有粉絲基數的演技型演員,是有票房和口碑的雙保險的,這樣的演員在娛樂圈是屬於頂配了。
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網友常常把問題歸咎於資本就算了,身在圈子裡的演員們也喜歡這麼做。
“為什麼不選他,xx演也可以成功”“為什麼非要選他,xx不是也可以,還是實力派”,這樣的挽尊話術太多了。
其實是觀眾做出的選擇,是觀眾選擇的流量,準確地說,是那些願意為電影付費的觀眾。
再換句話說,為什麼網友和很多演員覺得是資本在做選擇?那是因為顧胤這樣的流量演員出現在了資本投資的角色數據庫裡。
這也是數據的重要性,此時不再是流量演員主動尋求機會,而是資本主動找上門,而且是第一時間就找上門。
因為沒人願意放棄一張穩贏的牌。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顧胤拿了那麼多獎,卻沒有得到本土圈子的特彆重視的緣故。
以往,商業項目傾向於選擇純流量陣容來保障票房,藝術片則更青睞實力派演員。
當一個演技型流量演員出現,讓“流量”和“實力”的對立成為了一個偽命題。
顧胤的出現,是既能向主流觀眾證明了他的演技,又打破了“藝術片演員=小眾”的標簽,讓很多實力派演員無法再用“小眾”為票房不佳開脫。
顧胤一下子占據了流量和實力兩個定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資源優勢,這無疑戳中了所謂實力派的痛點,所以才會受到實力派圈的排斥。
還是說回到頒獎結束這裡。
頒獎盛典一結束,網絡論壇上的討論就熱烈起來,眾人討論的點也是為什麼顧胤能拿到獎,或是顧胤拿到影帝,是不是代表主流獎項開始向流量靠攏了。
其實答案很明顯的。
論壇體:
顧胤拿到影帝是不是無敵了?這才19歲的,不是科班出身,卻擁有不輸科班演員的演技。
他還是個流量,也沒有塑造“實力派演員”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標簽。
顏值與身材也是top,粉絲那更是戰鬥力驚人。
他的演藝之路像開了掛,出道不久就實現了全程式發展,星光熠熠。
演技令人放心,性格也很好。
背後還有華英為他鋪路,未來可以說隻要不作死,就是一片光明,屬於是穩紮穩打且全麵發展了。
現在看來,戲路沒有被局限,氣質多變。所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鮮活立體,不會被說是在演自己,沒突破。
角色駕馭能力有突破性,對細節的處理也細膩,以及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加上這兩部優秀作品的加持,在國內體製內獎項中,屬於開了個好頭,拿到了第一個影帝獎,也算是被官方認證了。
一個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不是隻靠藝術價值取勝,還有市場影響力的融合,可以說小成本作品從顧胤這裡有了新的節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還有人質疑流量演員不配拿華表獎?
【顧胤手持獎杯與證書的自拍】【領獎發言長圖】
1樓【樓主】:首先,恭喜顧胤拿獎,能拿到影視最高獎項華表獎的優秀男演員何其的榮光!未來請繼續努力。
6樓:顧胤能獲獎,關鍵在於他有演技,不是他是不是流量。如果他沒有演技,那這個獎對於他而言,就如粉絲在頒獎前所說的“提名即肯定”。他是有了演技,才能拿獎,彆搞混重點了。
13樓:華表有任何含金量嗎?
21樓拿獎和流量真沒關係。本身是其他流量的演技就沒他好。你不能隻說好的,不說流量演員參演的電影撲街的。
這兩年評選周期裡有多少是流量拍的電影,你看看有幾個是沒撲的,比如某家粉絲喜歡自稱頂流的演員,2億+的投資,票房可是連1億都沒有,投資方估計悔得腸子都青了。
這還不夠明顯嗎?演技不過關,就是有流量加持,也難吸引路人觀眾進場,輿論反噬很大的。
再看說顧胤,他的電影預售成績就是某些頂流總票房比不上的了。我也看明白了,內娛頂流是有“水分”的,平時買數據買得熱鬨,可一到票房上就原形畢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