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有人的預料,隨著首日票房數據的公布,疊加持續走高的搜索熱度與討論聲量,電影《盒飯英雄》的單日票房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前一天,首日票房是3.72億。
次日,票房即衝破5億大關,創下國產喜劇片單日票房新紀錄。
一周後,《盒飯英雄》的累計票房突破28.3億。
最終下映時,更是以45.2億的總票房收官。
這個票房成績對於喜劇片而言來說並不是最高的,但論回報率絕對是現象級的。
要知道,盒飯英雄的製作成本隻有4500萬港幣,即便加上後期追加的1000萬港幣的宣發投入,總成本也不過5500萬港幣。
而對應的投資回報率高達82倍,是近年性價比最高的喜劇片,沒有之一。
當片方團隊歡慶票房大捷時,業內同行也開始剖析盒飯英雄“以小博大”的案例。
《盒飯英雄》的成本是同期上映的《瘋狂公路2》的11,當日票房卻反超5.3倍,同是流量明星擔當大梁,後者還有老戲骨當主心骨。
如此大的票房差異,很難不讓人把這個票房功勞歸功於顧胤身上。
近年來,頭部喜劇片的高成本很多都升至58億,《瘋狂公路2》也是如此。
它的成本受限於跨國拍攝、ip續作特效升級以及演員片酬等因素,不斷升高,以至於從根本上來說,想要回本就比盒飯英雄難上很多。
還有人覺得,就因為港城與內地演員的片酬差異,至少給《盒飯英雄》帶來了2億票房的優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那是因為演員片酬差異真的太大了,儘管兩地演員片酬占比同樣是約40。
但政策調控後,內地頭部演員單片報價仍超3000萬,流量明星的片酬更是水漲船高。
一部電影裡內地一個流量明星的報價,就可能覆蓋港片全劇組演員成本的現象。
不隻是內地市場需求升級倒逼製作成本擴容,還有一個大頭在宣發費用上,一個動輒占總成本30的支出,進一步也推高了項目風險。
內地市場,高成本電影儼然成為了一場高風險與高回報並存的豪賭,一旦票房失利,虧損就能達數億。
而一旦票房達不到資本的預期,行業亂象也將隨之滋生。
在國慶檔影片上映的第三天,《盒飯英雄》依然穩居票房榜首,而製作成本超5億的《瘋狂公路2》則持續走低,單日票房每日蒸發超500萬。
儘管該片排片占比仍然在20,但票房占比卻隻剩下5,這已經很明顯的排片與票房倒掛了。
單日倒掛可能是偶然,但連續三日的跌幅趨勢,讓片方麵臨資本壓力與回本的焦慮中。
再加上影院也發現《瘋狂公路2》的營銷熱度與實際口碑不符,想要快速調整排片。
畢竟,排片應尊重市場選擇,可是行業共識,當一個作品不能獲得觀眾認可,不被市場選擇時,就該遵守平衡協議。
在種種逼迫下,片方隻能鋌而走險。
畢竟,數據這種東西,想要還不簡單嗎?
很快,團隊負責人就給到了資本想要的方案。
正如上麵所說的,票房失利就會滋生亂象。
上映期間能有什麼亂象?
當然是偷票房來填補缺口啊。
和《盒飯英雄》同期上映的幾部電影中,隻有《瘋狂公路2》的票房持續縮水。
要知道,其他電影的排片占比甚至不及《瘋狂公路2》,但人家上座率高,一旦增加排片,票房表現未必會輸給它。
那麼,憑什麼這部票房與排片倒掛的影片能穩坐排片量第三的位置。
要知道,一個100人容量的影廳,至少需要售出20張票才能勉強覆蓋成本,若是隻售出幾張票,放映場次就是虧本的。
明知道,y的粉絲鎖了大量午夜場和早場,來維持排片。
但影院還是陷入了兩難之中的原因。
取消場次雖然有可行性,可停映太多就容易引發事端。
再沒有流量的明星,也總有一批死忠粉絲,更何況《瘋狂公路2》還坐擁流量小生加持,影院也怕大規模的投訴和集體抗議。
所以影院明知道會持續造成資源浪費,明知道《瘋狂公路2》上座率低迷、觀眾購票意願低下,卻依舊不敢輕易停掉場次的症結所在。
又過了兩天,某電影論壇上,一個爆料偷票房的帖子突然爆火。
【小紅書粉絲大戰又要來了
以下是原貼內容,不是本人說的,不是本人說的,不是本人說的,彆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