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你說為什麼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在擁有蓋世武功後,還是會退隱江湖呢?”
中年男人聽到這個問題,腦海中浮想聯翩,他忽然來了興致,對著翻看連環畫的男孩說道:“這樣吧,我給你講個故事。”
男孩撇撇嘴:“寒公問子的故事嗎?我都已經聽膩了。”
中年男人哈哈大笑,隨後思緒飄散,淡淡道:“那我就講一個你沒聽過的故事。”
“我沒聽過的故事?”
“是的,一個關於南宮家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
......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唐宋時期,有個叫南宮雲的人。他算是我們南宮姓氏裡最有名聲的人了。
南宮雲聰慧敏捷,自小不僅熟讀四書五經,對軍書武法也頗有研究,常常一邊舞槍弄棒,一邊手握經書,可以說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更令人佩服的是,南宮雲對醫術也頗有研究,說是全才也不為過。
年少時的南宮雲性情豪爽,自由灑脫,雖腹有詩書,但無意做官。十六歲就牽著一匹毛驢遊走四方,結交江湖各路英雄,傳說在這裡麵就曾結識過北方家的祖宗。
在這期間,南宮雲不僅遍曆山河美景,還識得百草千藥,若途中遇到病危之人,南宮雲往往不假思索醫人治病。其醫術也在一路的雲遊行醫中日臻完善、登堂入室。
一日,南宮雲路過雲州一城,恰巧見城牆上有告示張貼,縣主病危,求名醫良藥。
南宮雲自告奮勇,尋到縣主府,用針灸草藥之術,竟硬生生將鬼門關的縣主拉了回來。
要知道,縣主得的是頑瘴痼疾,頭兩年就敗血頭暈,難以下床。兩年間,上至王爺府的名醫,下至江湖上的郎中,大大小小都看了個遍,但無一人能根治。今日遭南宮雲一瞧,竟讓縣主當即下床喝了兩大碗米粥,實屬匪夷所思。
南宮雲的名號一下在城裡傳開,接著又傳入朝廷。
隔了一年,南宮雲就被召入京城,成了太醫署的醫師,因醫術高超,得皇上賞識。
由此,南宮家也在南宮雲這一代繁榮頂峰,在京城留下了經久不衰的名聲。
然而,月有陰晴之麵,潮有升退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數理代表的科學逐漸登上曆史舞台,它推動人類文明的又一次跨越的同時,也擠兌了古時玄術的生存空間。
隨著醫、武、文的遺落,南宮家也在日漸衰敗。
到百年前,曾經繁榮的南宮家也隻知一個名叫南宮萍的獨苗。
要說這南宮萍,頗有其祖宗南宮雲幾分神姿。其背著一竹筐,帶著醫書武經,載著奇草名藥,腰掛祖傳之寶劍,一路飄泊流蕩。
走過山溝遍野,踏過險崖峻穀,其如南宮雲一般,風餐露宿之下增長了許多草藥見識,路途也常常賣藥治病,維持生計。
一日,南宮萍漂泊至海州一山村,設下攤位,為當地的村民們看病。因其醫術高明,被村民們奉為神醫,家家戶戶都送上糧食,熱情邀他住下。
南宮萍被村民們的誠意打動,也就暫住了下來。白天為村民們看病,閒暇時就去附近的山林裡采藥。一來二去,也就成了習慣。
南宮萍為人慷慨,彼時動亂尚未安定,村民們都是入不敷出,麵黃肌瘦,擰著褲腰帶過日子。南宮萍念及此,常常是免費看診,若有藥材支出,也常常是低價賒在賬上。
雖是如此,但南宮萍的生活還算舒適。在這山村之外的幾裡處,有一鄉紳,姓張。其坐擁豪宅良田,家財萬貫,這村中的大部分青年,幾乎都是在這張老爺家做事。
張老爺有一公子,叫張繼,年方十六,是張老爺的唯一子嗣,被視掌上珠。張老爺對其雖疼愛萬分,但因張公子小時偶感風寒,落得頑疾,所以身虛體弱。若有陰風一吹,往往咳嗽不止。
張老爺聽聞村裡來了個雲遊神醫,當即派家仆請了過來。在南宮萍的醫治下,張公子的病初有好轉。張老爺大喜過望,當即給予豐厚報酬,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請南宮萍上宅,調理張公子的身體。
一日,南宮萍遞給張繼一本武經,說:“古醫講究陰陽調和,張公子身體積寒累陰,藥物調理在輔,平日還需多加鍛煉,強固體質。此書乃家傳武書,其招式不急不躁,靜心調息,正適合你的情況。”
張繼接過書拜謝,從此照著書習起武來。
隻是這武沒習多久,家中就突遭變故。村民們痛斥張老爺剝削已久,聯合反抗。進門打砸,見值錢便抱走。民脂民膏最終還之於民,至於誰還得多、誰還得少,隻憑大家力氣,公平公正且年代久遠,這裡就不以妄談。
張老爺在此波折中,被推搡毆打,最後一命嗚呼。張家上上下下一乾人等,隻留下一老奴和十六歲的張繼。
第二天,經前一晚的熱血回報,村民們再次聚在一起,指著張家那大豪宅,紛紛指責其中流淌的辛酸汗血。於是一齊上門,瓜田分宅,將張繼趕了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奴帶著張繼,四處討要飯食,磕頭下跪,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