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弦韻
淩霄寶殿的鎏金燭台搖曳著星輝,玉皇大帝張興東剛批完最後一道三界文書,忽聞一陣清越琴音自通明殿方向飄來。那樂聲似山間清泉叮咚,又若雲間鶴唳婉轉,驚得案頭朱砂筆都微微震顫。他抬眼望向殿外漫天雲霞,想起三日前王母娘娘王曉曉邀他習箏時的淺笑:"陛下日理萬機,倒不如學些雅事舒緩心神。"
此刻文書既畢,張興東解下玉帶,緩步循著樂聲而去。通明殿外,七盞琉璃燈將廊下的青玉欄杆映得流光溢彩,三十六根盤龍柱間縈繞著嫋嫋檀香。他輕掀珠簾,便見王曉曉正端坐於桐木古箏前,月白色廣袖垂落如雲,十二根冰弦在她指尖泛著冷玉般的光澤。
"陛下可算來了。"王曉曉指尖不停,《漢宮秋月》的曲調依舊流淌,"這架"九霄環佩"是瑤池玉匠取昆侖千年古桐所製,琴弦浸過東海鮫人淚,最通仙人心意。"
張興東在蒲團上落座,目光凝在古箏上。他執掌三界萬餘年,見過的奇珍異寶無數,卻從未像此刻這般被一件樂器吸引。那琴身雕刻著雲紋鸞鳥,每道刻痕都似蘊含著天地靈氣,當樂聲流轉時,琴弦竟隱隱泛起淡金色光芒。
"習箏首重指法。"王曉曉示範起勾、托、抹、挑的基本手法,指尖掠過琴弦,樂音如珠落玉盤,"陛下且看,勾指需如鳳點頭,托指當若鶴展翅。"
張興東依言伸出手,卻發現常年握慣玉璽的手掌格外僵硬。他的勾指力度過重,"錚"的一聲,驚得殿外值守的金甲仙將都探頭張望。王曉曉掩唇輕笑,素手輕覆上他手背:"陛下莫急,當年麻姑獻壽時,也是練了三百年才彈出《滄海龍吟》。"
此後每日辰時,通明殿內都會響起斷斷續續的琴聲。起初張興東總記不住指法順序,不是勾托不分,就是抹挑錯亂。有次心急之下用力過猛,竟將第三根琴弦崩斷。碎弦如銀蛇般彈起,在殿內激起一陣靈氣波動。
"無妨。"王曉曉取出鮫綃帕擦拭他微微冒汗的額頭,"臣妾初學之時,曾連斷九弦,手指腫得三日不能沾水。"她重新換上琴弦,又遞來一副白玉護甲,"此甲浸過瑤池仙露,可助陛下練琴。"
隨著練習深入,張興東漸漸領悟到古箏的玄妙。當他靜下心來,以"搖指"技法奏出連綿不絕的樂音時,竟發現殿外的雲彩都隨著旋律變幻形狀。奏《漁舟唱晚》時,雲海化作粼粼波光;彈《戰台風》時,整座淩霄殿都似有狂風呼嘯。
然而就在張興東琴藝漸長時,人間忽遭大旱。赤地千裡,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城隍廟的求救奏章雪片般飛入天庭。張興東不得不暫停習箏,率四海龍王行雲布雨。那段時間他晝夜奔波,連夢裡都是百姓乾裂的嘴唇和枯槁的農田。
待旱情解除,已是月餘之後。張興東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通明殿,卻見古箏上落了薄薄一層仙塵。他撫過冰涼的琴弦,心中滿是悵然。正出神間,王曉曉捧著藥碗走來:"陛下且飲下這碗玉露參湯,臣妾新譜了一曲《甘霖頌》,或許能助陛下寬心。"
樂聲響起時,張興東仿佛又看到甘霖普降人間的場景。他忽然靈光乍現,提筆將古箏技法融入仙法——以琴弦震動引動天地靈氣,以曲調韻律調和陰陽二氣。自此之後,每逢人間災禍,天庭仙樂坊便會奏響特定曲目,助各方神靈施法。
這年蟠桃盛會,眾仙提議玉皇大帝獻藝。張興東端坐古箏前,廣袖揮處,《春江花月夜》的曲調如月華傾瀉。隨著他指尖翻飛,三十六重天同時綻放出七彩霞光,蟠桃園的桃花竟在冬季紛紛盛開,引得百鳥朝鳳,萬獸來朝。
更奇妙的是,他與王曉曉合奏時,兩種法力竟能水乳交融。當他們共奏《太極陰陽調》,整個天界的靈氣都開始按照樂曲節奏流轉,形成一個巨大的陰陽魚圖案。這發現讓眾神振奮,天庭自此多了一種獨特的禦敵之術。
時光悠悠,張興東的琴藝早已出神入化。他常在處理完政務後,獨坐通明殿彈奏。有時是舒緩的《平沙落雁》,讓緊繃的心神得到放鬆;有時是激昂的《十麵埋伏》,重溫當年征戰四方的豪情。而王曉曉總會適時奉上一盞香茗,兩人相視一笑,勝過萬語千言。
這架"九霄環佩"古箏,不僅承載著張興東的琴藝成長,更見證了他與王曉曉之間愈發深厚的情誼。在三界眾生眼中,玉皇大帝依舊是那個威嚴的統治者,但在通明殿的嫋嫋琴音裡,他找到了難得的寧靜與溫柔。
後來,天庭設立了"九霄琴院",將古箏技法與仙法結合的奧秘傳授給眾仙。每當夜幕降臨,淩霄殿的琴音便會傳遍三界,那是天帝以樂聲守護眾生的獨特方式,也是他與王母娘娘共同譜寫的,一曲永不落幕的天界傳奇。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