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農科記
紫霄宮的玉露在晨光中滴落,玉皇大帝張興東指尖撚著的稻穗卻沉甸甸地壓手。這是瑤池新收的仙稻,顆粒飽滿如珠,可產量卻比三千年前景象差了近半。案頭的《三界農產簿》上,凡間的“雜交水稻”畝產數字紅得刺眼,旁邊還標注著“耐鹽堿品種已在沙漠試種成功”。
“陛下,”太白金星捧著拂塵躬身道,“昨日土地神奏報,凡間用‘無人機’播種,一日能種百畝,比仙童們用仙法灑種還快三倍。還有那‘智能溫室’,寒冬臘月能長出西瓜,甜度比瑤池的仙瓜還高兩成。”
張興東望向殿外,雲海深處隱約可見凡間農田的景象。他想起昨日在乾坤鏡中所見:黑土地上,巨大的鐵家夥後來才知叫“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裡穿梭,糧倉裡的穀物堆積如山,農人們臉上的笑容比蟠桃宴上的仙娥還燦爛。而天庭的瑤池,至今還靠仙娥們用玉瓢澆水,靠風仙手動調風,稍有差池便減產。
“朕要去凡間看看。”他周身的帝氣悄然收斂,化作一身灰布布衣,腰間的玉帶換成了裝著種子的布囊,“看看這‘科技興農’,究竟有何門道。”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農耕當循天時,怎能學凡間的機巧?仙稻要吸日月精華,哪能靠鐵家夥催生?”
“若天時不變,人卻守舊,那便是刻舟求劍。”張興東掂了掂布囊裡的種子,“就說朕去凡間體察農情,一應事務由你暫代。”
話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清風墜向凡間,落在華北平原的“科創農場”地頭。
正是秋收時節,田野裡卻不見想象中的忙碌。幾個穿著白大褂的人站在田埂上,對著平板指指點點,遠處的“收割機”正自動駕駛,金色的稻穗被吞進去,轉眼吐出飽滿的穀粒,秸稈則被粉碎還田,連炊煙都沒升起一縷。
“老先生,您是來參觀的嗎?”
清脆的聲音自身後響起,張興東轉身,見是位戴草帽的姑娘,褲腳沾著泥土,手裡拿著個像溫度計的東西,正往稻穗上插。她胸前的工牌寫著“王曉曉農業技術員”,曬黑的臉上嵌著雙亮閃閃的眼睛。
“路過此地,見這田裡光景奇特,特來請教。”張興東目光落在那台自動收割機上,“這鐵家夥,不用人管也能乾活?”
“這是‘智能收割機’,靠衛星定位和傳感器工作。”王曉曉笑著揚了揚手裡的“溫度計”後來才知叫“作物長勢監測儀”),“它能測稻穗的成熟度,隻收熟透的,不熟的留著再長幾天。那邊還有‘無人播種機’‘智能灌溉係統’,一個人能管一千畝地。”
她引著張興東走進農場的“智慧大棚”,裡麵的景象讓見慣仙家法寶的張興東也暗暗心驚:番茄長在半空中的架子上,根須泡在透明的營養液裡,牆上的屏幕顯示著光照、濕度、養分含量,數值跳動間,頭頂的燈光明暗自動調節。
“這些菜不用土也能長?”張興東撫摸著掛滿枝頭的黃瓜,上麵還掛著晶瑩的水珠。
“這是‘無土栽培’,用營養液代替土壤,乾淨又高產。”王曉曉摘下一個小番茄遞給他,“您嘗嘗,這品種叫‘蜜光’,我們用基因技術改良過,又甜又抗病蟲害,比普通番茄產量高三成。”
番茄入口的瞬間,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開,竟比瑤池的仙果多了幾分鮮活的滋味。張興東望著大棚外的萬畝良田,忽然想起瑤池的仙田——三千年來,仙人們隻知按古法耕種,從沒想過改變,就像守著聚寶盆卻不知如何開鎖,難怪被凡間趕超。
“姑娘覺得,種地的根本是什麼?”他忍不住問道。
“是讓地裡長出更多更好的糧食,讓種的人不那麼累。”王曉曉調出一份土壤數據分析圖,“以前我爺爺種地,麵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忙到頭也就夠自家吃。現在用‘測土配方施肥’,缺什麼補什麼,化肥用得少了,產量卻高了;用‘病蟲害預警係統’,蟲子還沒成災就被發現,不用瞎打農藥。這就是科技的好處——讓土地更省力,讓人更省心。”
正說著,農場的警報忽然響起。屏幕上顯示西南角的玉米地出現旱情,土壤濕度低於閾值。王曉曉立刻在平板上操作,遠處的“智能噴灌係統”應聲啟動,旋轉的噴頭精準地對著旱區灑水,不多時,濕度數值便回到了正常範圍。
“這要是在以前,等發現旱情,玉米早就蔫了。”一個老農模樣的人走過來,看著張興東笑道,“這位先生是城裡來的吧?現在的種地,可不是光靠力氣了,得靠腦子,靠技術!”
張興東看著那套自動響應的灌溉係統,忽然想起天庭的“祈雨術”——每次瑤池乾旱,都要請龍王作法,有時龍王偷懶,仙稻便要枯死大半。若有這樣的“智能係統”,何至於看神仙臉色吃飯?
“老先生也是務農的?”王曉曉見他對農活格外上心,遞過一瓶水,“看您拿種子的樣子,像是懂行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算是吧,隻是種的地有些特殊。”張興東摩挲著布囊裡的仙稻種子,“我們那裡,澆水靠天,施肥靠猜,收成好不好,全看運氣。”
“那可得改改了。”王曉曉眼睛亮了起來,“就像我們引進的‘滴灌技術’,以前漫灌一畝地要一百噸水,現在滴灌隻要二十噸,還能精準送肥。沒有誰規定,種地隻能用老法子,就像稻子,也能在沙漠裡種出來。”
她打開一個全息投影,展示著“太空育種”的成果:經宇宙射線照射的種子,長出的南瓜比圓桌還大,棉花能結出彩色的纖維。“您看,這就是科技的力量,能讓土地創造奇跡。”
張興東望著投影中飽滿的果實,忽然明白,為何凡間能在短短百年間解決溫飽——不是因為土地更肥沃,而是因為他們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懂得用知識武裝農具,用創新突破自然的限製。就像這科創農場,用智慧讓土地發揮出最大的潛能,這才是對土地最好的敬畏。
“姑娘可知,你這法子,能讓三界的土地都長出金穗?”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布衣化作龍袍,布囊裡的種子在光芒中化作萬千光點,“朕乃玉皇大帝張興東,多謝姑娘點化。”
王曉曉驚得手裡的監測儀差點落地,連忙行禮:“民女不知陛下駕臨,死罪死罪。”
“起來吧。”張興東抬手虛扶,“你這‘科技興農’之道,比天庭的仙法更能普惠蒼生。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棄,可願隨朕前往,助三界改良農法?”
王曉曉愣住了,隨即眼睛裡迸發出驚喜的光:“真的可以嗎?我還想給瑤池裝套‘智能溫室’,讓仙稻冬天也能長;教土地神用‘測土配方’,讓凡間的鹽堿地都變成良田呢!”
張興東朗聲大笑:“準了!朕封你為‘三界農科總管’,調天庭所有仙農、地仙聽你差遣!”
金光閃過,張興東攜著王曉曉化作一道流光飛向天庭。科創農場的人們隻看到田野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雲,祥雲掠過的地方,稻穗長得更飽滿,果實變得更香甜,連泥土都散發出格外肥沃的氣息。
紫霄宮內,張興東端坐龍椅,王曉曉則站在丹陛之下,麵對著滿朝仙卿。她手裡拿著“智能灌溉係統”的圖紙,正給眾神講解:“……隻需在瑤池埋下傳感器,土壤乾了自動澆水,養分少了自動施肥,仙娥們再也不用天天守著田埂了……”
眾神麵麵相覷,卻見太上老君捋著胡須點頭:“這法子好!老臣的藥圃若是裝上這套係統,何首烏也能長得快些。”
“眾仙家,”張興東的聲音傳遍天庭,“今日朕在人間悟得一理:土地有靈,更需人以智慧待之。古法可尊,卻不能固守;仙法可恃,卻不如科技普惠。”他指著王曉曉,“自今日起,天庭設立‘農科部’,凡有利於增產、利民、護地之術,無論仙凡,皆可推行——用‘智能係統’管瑤池,用‘改良種子’遍三界,用‘生態農法’護水土,讓每寸土地都不辜負耕耘。”
眾仙聞言,紛紛響應。土地神第一個出列:“陛下英明!老臣轄區的鹽堿地苦了百姓千年,若能有新法子改良,便是功德無量!”
自此,天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農耕變革。瑤池裝上了“智能溫室”,仙稻一年能收三季,顆粒比以前更飽滿;太上老君的藥圃用上了“無土栽培”,靈芝長得比鍋蓋還大;連龍王都學會了看“降水預報”,再也不用憑心情布雨,凡間的旱澇之災少了七成。
張興東常去“三界農科所”巡視,看著仙農們學習“基因測序”,看著地仙們操作“土壤分析儀”,看著王母娘娘饒有興致地給“太空育種”的桃花授粉。他想起那本《三界農產簿》,如今上麵的數字早已改寫——凡間的糧食堆滿了糧倉,天庭的仙果接濟了饑荒的地界,連最貧瘠的土地,都長出了希望的綠意。
這日,王曉曉捧著“沙漠稻”的收獲報告來見:“陛下您看,我們用仙法改良的耐旱基因,配合凡間的滴灌技術,塔克拉瑪乾沙漠都種出了畝產五百斤的水稻!老百姓說,這是天上地下一起幫忙,才能讓沙漠變糧倉。”
張興東看著報告上的照片,金黃的稻浪在沙漠邊緣起伏,農人們的笑容比陽光還耀眼。他忽然明白,所謂“敬天”,不是被動地等待天賜,而是主動地用智慧與天地合作;所謂“興農”,也不是守著古老的儀式,而是讓科技成為犁鏵,在土地上耕耘出更豐饒的未來。
而那座嶄新的“三界農科部”,在往後的億萬年裡,一直是天庭最接地氣的地方。門口的石碑上,張興東親筆題下的“科技興農,天地同豐”八個字,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輝,見證著仙凡攜手,用知識和創新,讓每一寸土地都綻放出生命的光芒——這,才是對土地最虔誠的禮讚,也是三界最堅實的根基。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