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水利記
紫霄宮的玉階被連日的暴雨衝刷得發亮,玉皇大帝張興東望著案頭堆積的奏章,眉頭擰成了繩。最上麵那本《三界水患錄》上,“黃河決堤,良田儘毀”“珠江泛濫,溺亡三千”的朱批旁,還沾著凡間百姓的血淚。
“陛下,”太白金星捧著拂塵的手微微發顫,“東海龍王降雨失度,致使凡間洪澇成災;而西域旱魃作祟,良田龜裂,百姓易子而食。天庭的水利仙官隻會築壩堵水,三千年了,治水之法竟毫無長進!”
張興東望向殿外,南天門的梁柱上還掛著未乾的水漬——前日天河倒灌,若非天兵拚死抵擋,淩霄寶殿險些被淹。他忽然想起乾坤鏡裡的景象:凡間的三峽大壩如巨龍橫臥,攔住滔天洪水;南水北調的水渠像銀色的綢帶,將長江水引向乾涸的北方;實驗室裡,人們用“水文模型”預測洪水,精準得如同未卜先知。
“朕要去凡間看看。”他周身的帝氣悄然收斂,化作一身粗布蓑衣,腰間的玉如意換成了丈量土地的標尺,“看看真正的‘治水之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水利乃天定,豈容凡人妄改?治水當靠龍王降雨,哪能靠鐵石築壩?”
“若天道不公,水患不絕,那這‘天定’便該改改。”張興東扛起牆角的鐵鍬,“就說朕閉關悟‘潤下之道’,一應事務由你暫代。”
話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清風墜向凡間,落在黃河岸邊的“利民水利站”外。
正是汛期末尾,河岸邊卻不見想象中的狼藉。幾個穿藍色工裝的人正站在堤壩上,用“全站儀”測量沉降,遠處的“清淤船”正將河底的泥沙吸上岸,堆成整齊的土丘。堤壩內側的“生態護坡”上,蘆葦叢生,幾隻水鳥正在淺灘覓食,與堅硬的混凝土相映成趣。
“老先生是來視察的專家?”
清脆的聲音自身後響起,張興東轉身,見是位戴草帽的姑娘,褲腳卷到膝蓋,小腿上沾著泥點。她手裡拿著個巴掌大的儀器,正往堤壩上貼,儀器屏幕上跳動著綠色的波形。胸前的工牌寫著“王曉曉水利工程師”,曬黑的臉上嵌著雙明亮的眼睛。
“路過此地,見這堤壩穩固,特來請教。”張興東目光落在那儀器上,“這小玩意兒能比河伯的‘測水靈珠’還準?”
“這是‘滲壓計’,能測堤壩的滲水情況。”王曉曉笑著揚了揚手裡的平板,“您看,這是整個河段的‘數字孿生模型’,哪裡有管湧、哪裡會沉降,電腦上看得一清二楚,比肉眼觀察早三天發現隱患。那邊的‘泄洪閘’是智能的,水位超過警戒線會自動開啟,不用再靠人盯著。”
她引著張興東走上堤壩,腳下的混凝土路麵平整堅實,每隔百米就有一個“監測樁”。“這堤壩是‘百年工程’,地基打了三十米深,用的是‘高壓噴射注漿’技術,能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我們還在兩岸種了防護林,既能固土,又能淨化水質——治水不能光堵,得疏堵結合,還得跟自然交朋友。”
張興東撫摸著冰涼的堤壩,忽然想起天庭的“天河堤壩”——三千年了,還在用夯土築成,每逢汛期便要仙兵用仙法加固,稍有鬆懈便潰堤。上次天河決口,淹沒了下遊三座仙島,至今還一片荒蕪。
“姑娘覺得,治水的根本是什麼?”他忍不住問道。
“是讓水聽話,更要讓人水和諧。”王曉曉指著遠處的灌溉渠,“您看,這‘引黃入灌’工程,把洪水攔住,變成灌溉的活水,乾旱時能澆地,洪澇時能蓄洪。我爺爺說,以前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姓逃荒要飯;現在修了水庫、堤壩、水渠,兩岸成了糧倉,這才是‘水利’的真意——不是跟水鬥,是跟水合作。”
正說著,監測中心的警報突然響起。屏幕上顯示上遊支流出現“管湧”,水位正以每分鐘兩厘米的速度上漲。王曉曉立刻拿起對講機:“立刻啟動應急預案!調抽水機到管湧點,同時組織人員用沙袋圍堵,我馬上到!”
她跳上越野車,還不忘對張興東喊:“老先生要是感興趣,一起來看看我們怎麼堵管湧!”
車在堤壩上飛馳,張興東看著窗外掠過的防護林,忽然想起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靠的是“疏”而非“堵”,可天庭的仙官卻忘了這個道理,隻知用蠻力擋水。就像剛才太白金星說的“天定”,實則是不思進取的借口。
管湧點已圍了不少人,抽水機正轟鳴著排水,幾個工人正往管湧口填“反濾料”。王曉曉跪在泥地裡,用手摸著水流的方向:“不是單個管湧,是一串!從這裡到那邊,至少有五個點,快調‘地質雷達’來探測!”
半小時後,地質雷達探出了地下的滲水通道。王曉曉指揮著工人用“高壓旋噴”技術在通道兩端打樁,形成止水帷幕,再往中間填充混凝土。當最後一台抽水機停止轟鳴時,管湧點的水位徹底穩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要是在以前,光找管湧點就得一天,等堵上,堤壩早潰了。”老水利員抹著汗,對張興東感歎,“現在有了新技術,治水就像給病人做ct,哪兒有病一照就知,再也不用瞎猜了。”
張興東望著被製服的管湧點,忽然明白,為何凡間能讓黃河安瀾——不是因為水變溫柔了,而是因為他們懂得“水利是百年大計”,懂得用科學規劃取代蠻乾,用長遠布局抵禦天災。就像這堤壩,不僅能擋水,還能蓄水、淨水、供水,把水的危害變成了水的滋養。
“姑娘可知,你這‘治水之道’,能讓三界的水患都平息?”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蓑衣化作龍袍,鐵鍬在手中化作金光閃閃的“定海神針”,“朕乃玉皇大帝張興東,多謝姑娘點化。”
王曉曉驚得手裡的對講機掉在地上,連忙行禮:“民女不知陛下駕臨,死罪死罪。”
“起來吧。”張興東抬手虛扶,“你這‘水利’之術,比天庭的仙法更能護佑蒼生。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棄,可願隨朕前往,助三界興修水利?”
王曉曉愣住了,隨即眼睛裡迸發出驚喜的光:“真的可以嗎?我還想給天河裝‘智能泄洪閘’,讓龍王降雨有規劃;給西域修‘跨流域調水工程’,讓沙漠變綠洲;再教山神用‘水土保持技術’,保住每一寸土地——水利是命脈,得一代代傳下去!”
張興東朗聲大笑:“準了!朕封你為‘三界水利總管’,調四海龍王、山川土地聽你差遣,朕還要下旨:舉三界之力,興修水利,凡堤壩、水渠、水庫,皆按‘百年大計’修建,讓水患成為曆史!”
金光閃過,張興東攜著王曉曉化作一道流光飛向天庭。黃河岸邊的水利員們隻看到堤壩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雲,祥雲掠過的地方,河水變得清澈,堤壩更加堅固,連河底的泥沙都仿佛開始有序沉積,不再為禍。
紫霄宮內,張興東端坐龍椅,王曉曉則站在丹陛之下,麵對著滿朝仙卿。她手裡拿著“三界水利規劃圖”,正給眾神講解:“……我們先給天河裝‘水文監測係統’,精準預測水量;再修‘跨天河水渠’,把多餘的水引向乾旱的西域;在四海建‘蓄洪湖’,汛期蓄水,旱期放水;還要教山神種‘水土保持林’,從源頭減少泥沙……”
眾神麵麵相覷,卻見東海龍王第一個出列:“陛下英明!老龍降雨總怕多了成災、少了成旱,有了這‘規劃’,總算能睡個安穩覺了!”
自此,天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水利變革。天河裝上了“智能閘門”,水位常年穩定在安全線;西域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來天河之水,沙漠裡長出了仙稻;四海的“蓄洪湖”在汛期攔下洪水,旱季放出甘霖,凡間的洪澇旱災減少了九成。
張興東常去“三界水利樞紐”巡視,看著土地神用“滴灌技術”澆灌仙田,看著龍王通過“遠程監測”調度降雨,看著王母娘娘饒有興致地在“生態護坡”上種瑤池仙花。他想起那本《三界水患錄》,如今上麵的“決堤”“泛濫”字樣已被“安瀾”“豐饒”取代,三界的土地因為水的滋養,比以前肥沃了百倍。
這日,王曉曉捧著“三界水利百年規劃”來見:“陛下您看,這是未來一百年的水利藍圖,從天河治理到凡間灌溉,從水土保持到生態修複,樣樣都有。我們要讓每一滴水都用在該用的地方,讓子孫後代再也不用怕水患。”
張興東看著藍圖上縱橫交錯的水渠、堤壩、水庫,像一張守護三界的巨網。他忽然明白,所謂“基礎設施”,水利是“命脈”——能源是動力,交通是脈絡,通信是神經,而水利是讓萬物生長、文明延續的根基。沒有穩固的水利,再強的能源也無法灌溉良田,再快的交通也躲不過洪水,這便是“百年大計,興修水利”的真諦。
而那座橫跨天河的“安瀾大壩”,在往後的億萬年裡,一直是天庭最宏偉的建築。壩體上,張興東親筆題下的“水潤三界,利在千秋”八個字,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輝,見證著仙凡攜手,用智慧馴服洪水,用遠見滋養土地——這,才是基礎設施最堅實的根基,也是三界繁榮最長久的保障。
喜歡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請大家收藏:()玉皇大帝轉世之長生訣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