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張興東轉世之長生訣續·尾聲
一、雲階生苔,瑤池待歸
九重天上的瑤池水,已整整三千年沒泛起過漣漪。
守池的金鱗童子指尖捏著片乾枯的蓮瓣,這是當年玉帝張興東轉世前,親手從池心那株並蒂蓮上摘下的。彼時瑤池裡霞光滿溢,蓮蕊中裹著的長生訣最後一頁簌簌展開,玉帝笑著說“此去人間一遭,若能悟透‘長生非壽’,自會攜新篇歸來”,話音落時,他周身的金冕玉帶化作漫天星子,竟真就循著南天門下那道凡塵光軌去了。
如今星軌早被雲霧遮了,瑤池邊的蟠桃樹也換了三代。第三代桃仙是個梳雙丫髻的小姑娘,總纏著金鱗童子問:“童子哥哥,玉帝爺爺到底去了人間做什麼呀?”每次金鱗童子都隻是把那片蓮瓣按進水裡,看著它在水麵打個旋又浮起來——他記得玉帝走前曾說,這蓮瓣若能重新生根,便是歸期近了。
這日清晨,蓮瓣忽然顫了顫。
金鱗童子猛地睜眼時,隻見瑤池水麵正從中心向外暈開淡金色的波紋,那些波紋裡竟裹著人間的景象:青石板路上跑著穿粗布衫的孩童,茶館裡說書先生拍著醒木講“張相公懸壺濟世”,山巔道觀裡有個白衣人正對著月亮寫藥方……最末一道波紋裡,白衣人將一卷泛黃的紙冊遞給個垂髫小兒,紙冊封麵上“長生訣·人間篇”五個字,竟與當年玉帝留在淩霄殿的筆跡分毫不差。
“桃仙!快稟三清尊神!”金鱗童子的聲音驚飛了簷角的靈鵲,而瑤池深處,那片枯蓮瓣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抽芽,嫩綠色的莖稈頂著花苞,朝著淩霄殿的方向節節生長。
二、人間百年,一枕黃粱
張興東最後一次看人間的月亮,是在錢塘江邊的藥廬前。
彼時他已不是當年初入凡塵、連柴米油鹽都分不清的玉帝,而是錢塘一帶人人敬重的“張神醫”。藥廬外曬著的艾草還帶著晨露,竹筐裡攤著剛采的金銀花,他坐在竹椅上,手裡翻著的正是自己寫了六十年的《長生訣·人間篇》。
“師父,這最後一句‘長生在渡,不在守’,到底是什麼意思呀?”徒弟阿木捧著剛煎好的藥碗過來,他是張興東二十年前從山匪窩裡救下來的孤兒,如今也成了能獨當一麵的大夫。
張興東接過藥碗,卻沒喝,隻是望著江麵上的月影笑:“你看那月亮,千百年來掛在天上,照過王侯將相,也照過販夫走卒,它守著自己的圓缺,卻從沒真正‘活’過。可你再看江邊的蘆葦,春生秋枯,卻能借著風把種子撒遍兩岸,這便是‘渡’——把自己有的,給需要的人,才算沒白來這一遭。”
阿木似懂非懂地點頭,卻沒看見師父眼底正在消散的金光。三日前張興東替鄰村的瘟疫患者診病時,不慎染了疫症,他自知大限將至,卻依舊每日坐診到黃昏,隻是夜裡會對著星空發呆——他想起淩霄殿的玉階,想起瑤池的並蒂蓮,想起三清尊神當年說“若要重歸帝位,需得在人間悟透‘長生’真意”,那時他總以為長生是壽數綿長,直到看見阿木把藥分給買不起的窮人,看見村婦把僅有的口糧送給孤兒,才明白當年自己坐在九重天上傳下的“長生訣”,少了最關鍵的一頁。
這夜三更,藥廬裡的燈還亮著。張興東提筆在《人間篇》最後添了一行字:“帝者長生,非享萬載香火,乃護四海生民”,寫完便緩緩閉上了眼。窗外的艾草忽然無風自動,卷著那本紙冊飛到半空,紙冊pages翻飛間,竟化作一道金光直衝雲霄——錢塘江邊的百姓隻看見那晚有流星劃過,卻不知那是他們的張神醫,要回九重天去了。
三、淩霄殿上,舊識新顏
淩霄殿的玉座空了三千年,今日終於有了動靜。
三清尊神立於殿側,看著那道金光從南天門進來,穿過層層雲霧,最後在玉座前凝聚成形。金光散去時,張興東穿著一身素色長衫,手裡還攥著那本《長生訣·人間篇》,比起三千年前景象,他眉宇間少了帝王的威嚴,多了幾分人間的溫和。
“陛下歸來,可喜可賀。”太上老君率先拱手,他拂塵上的銀絲似乎比當年更長了些。
張興東卻沒立刻坐上玉座,而是走到殿中,將《人間篇》遞給三清尊神:“當年朕自恃掌管三界壽數,便以為長生是永居帝位,直到去了人間才知,真正的長生,是讓生民安樂、萬物有序。這《人間篇》裡記的,是朕看遍人間疾苦後悟到的道理,往後九重天的‘長生訣’,該添上這一頁。”
元始天尊翻開紙冊,隻見裡麵除了藥方醫理,還記著許多小故事:有農夫為救溺水孩童犧牲自己,有書生為護典籍燃儘家書,有母親為治孩子的病徒步千裡尋藥……每一個故事旁都有張興東的批注,字裡行間滿是對人間的共情。
“陛下此番轉世,當真是脫胎換骨。”靈寶天尊感歎道,“三千年間,三界雖無大動蕩,卻也少了幾分生氣,如今陛下歸來,想必能讓三界重煥生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興東卻搖了搖頭,走到玉座前輕輕撫摸著扶手——這玉座冰涼堅硬,遠不如人間藥廬裡的竹椅溫暖。“朕回來,不是為了繼續做那個高高在上的玉帝。”他轉身看向眾仙,“從今日起,淩霄殿的玉門永遠敞開,凡三界生靈有難,皆可來此陳情;九重天的俸祿,減半分予下界貧苦之地;至於朕,”他頓了頓,將長衫袖口的艾草拿出來,放在玉座旁的案幾上,“往後每月初一十五,朕會去人間的藥廬坐診,繼續做‘張神醫’。”
眾仙嘩然,卻見張興東周身忽然泛起柔和的金光,那金光竟與人間的陽光彆無二致,照得整個淩霄殿都暖了起來。三清尊神相視一笑,他們知道,九重天的天規,從今日起要變了。
四、瑤池蓮開,四海同春
瑤池的並蒂蓮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