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之境,回轉衛府之後,陸鈞短暫自省之後。
便開始詳細參研比對學府收錄的《太常道體》總綱,與自身領悟的《太常原象演道經》的異同。
下午實操實練課上,聽過龐玄的簡要講解。
陸鈞已經基本確定,《太常原象演道經》與《太常道體》總綱,完全是兩部不同的經典。
《太常道體》總綱,以鑄就太常道體的具體修行為主,有著相對清晰的煉體修行次第。
相比之下,《太常原象演道經》通篇,充斥著種種古老玄妙的禪道之言。
以陸鈞的見解,這篇經典,基本沒有怎麼提到太常道體。
甚至,《太常原象演道經》也不太像是具體的修行經典。
反而更像是在闡釋某一種,或者某幾種高深的概念與理論。
其核心宗旨,與【參太常之無常,觀原象之無相,悟道進而演道】密切相關。
確切的說,這些概念和理論,似乎是一種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高級方法論。
創造這部經典的強者,主要目的似乎是為了演化所謂的大道。
不出意外,所謂的太常道體,以及八十一種大神通,六百四十八種小神通。
大概率都是基於這種高級概念方法論,研究認識宇宙萬物,拓展出來的副產物。
就好像泰坦巨人以及所謂的泰坦之力。
其實是赫西弗斯文明的眾多強者,研究所謂的“第一起源”的過程中,所創造誕生的的副產物一樣。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對於真正的高層次的超級強者來說,修行的實質,已經不拘於具體的修行方法和修行理論。
不過,對於當下的陸鈞來說,這種層次其實有些超標。
他雖然通過泰坦之石進入泰坦傳承之境,一步登天鑄就了頗為強大的史詩泰坦之體。
但從經驗和認識的本質上講,他依然是個剛剛踏上超凡之路,年歲不過二十出頭,閱曆見識,知識儲備相當淺薄的新手。
對這一點,陸鈞依然有著極為深刻,極為清醒的知識。
即使他當下的生命層次,已經堪比乃至超越了大部分的b級衛星生命體。
可距離玄之又玄的大道,相差依然是天淵之彆。
這種情況下,一上來就讓他參大道,悟至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因此短期之內,《太常原象演道經》對他的直接幫助,反而不是那麼大。
不過陸鈞發現,比照參悟的兩部經典的過程中,借助《太常原象演道經》。
他對司馬神遊遺留的《太常道體》總綱的理解和認識,卻在以一種匪夷所思的速度,不斷加深。
整個過程非常奇妙,就好像有一個對《太常道體》總綱,無所不通的生命體。
無時無刻不在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分享給陸鈞一般。
甚至嚴格意義上,這個過程比陸鈞自身形容的還要奇妙強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