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肯定道:“董卓死了。”
許劭不敢置信:“怎麼死的?”
蔡邕歎息道:
“他那個義子呂布,為了個女人,把董卓殺死了。”
許劭目瞪口呆,在原地坐下久久不能回神。
這時有一吏員進來,手裡拿著份文件,說道:
“許先生,這是張社長寫的文章,讓你幫忙潤色一下,沒有問題就刊登在第四期報紙上。”
“還有,今晚東海酒樓有個聚會,歡迎新同僚,張社長讓你也一起去。”
許劭看了吏員一眼,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就是歡迎蔡邕父女了,於是點點頭道:
“好了,我知道了。”
許劭接過張紘的文章掃了一眼,竟然是董卓的死訊。
在趙雲的口述下,張紘隻是詳細描述了呂布和王允把董卓騙出來,然後呂布殺掉董卓的經過。
但背後王允和劉備遙隔千裡聯手的離間計沒有點出來。
看到張紘親自寫出來的新聞後,許劭感慨萬分。
“鬨了這麼久,朝廷終於又要回歸正軌了。”
說著,許劭看向蔡邕:
“哎,你怎麼不留在長安修書?王允待你不好嗎?”
蔡邕無奈地搖了搖頭道:
“他沒對我怎麼樣,但是我還是有點怕。”
“倒也不是怕死,隻是怕漢史不能完成,所以出來避一避風頭。”
“陰差陽錯來到了東海。”
許劭以識人著稱,早知王允的秉性,於是哈哈大笑道:
“蔡伯喈啊,蔡伯喈,你可算是逃過一劫啊。”
蔡邕詫異道:“此話怎講?”
“那還用說?”
許劭分析道:
“你在董卓手下做事,雖不參與朝堂鬥爭,卻是董卓的代表之一。”
“王允年少成名,才華過人,能力出眾,因此他看不起絕大多數平庸之人。”
“在許多小事情的處理上,常常暴露出問題,說得好聽一點叫雷厲風行,說難聽點他這是剛愎自用,態度強硬。”
“因此他絕對不會以柔和的方式去清算董卓殘部的。”
“你若是一直留在長安,恐怕會遭遇不測,也彆想修你的漢史了。”
蔡邕對許劭的分析深信不疑,額頭冒了些許冷汗。
心說還好聽了李儒的話,不然就遭殃了。
許劭見蔡邕一臉後怕的模樣,笑了笑道:
“伯喈既然投靠了玄德,那就是玄德派你過來的咯?”
蔡邕笑道:“沒錯,我主動申請過來幫忙審核文章。”
“我女兒也是。”
許劭眼睛一亮,連忙道:“那可太好了。”
“我每天審文章審得頭昏腦脹,還要在下一期報紙出來之前趕出來新的文章。”
“你也知道,好的文章欲速則不達,可是沒有辦法啊。”
“隻要刊登上報紙了,也算名揚天下了。”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是晉升的依據。”
“對於我們來說,是著書立說的機會。”
“現在局勢還不明朗,天知道這東海報紙什麼時候停刊,大家都是能發一篇文章算一篇文章。”
“而且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加上稿費豐厚,因此無數人趨之若鶩。”
“這稿件是一天比一天多,下麵的小吏水平又不夠,許多文字和典故又看不懂,隻能由我和張子綱加班加點地審稿。”
“你們能來幫我審稿真是幫了大忙啊!”
蔡邕笑著點頭道:“沒給你添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