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原來是這樣,倒是徒兒多慮了!”
聽完王潛的一番解釋之後,馬陵也頓時恍然,心中對於王潛的崇敬更多了幾分。
他原以為自己考慮的已經夠多了,結果到了師父麵前,卻不過隻是最淺顯的東西,根本就不值得在意。
“哎,你這並非多慮!”
王潛擺了擺手,凝聲道:“為師之所以沒有將你擔憂的那些放在心上,就是因為你們這些工匠的存在。
試問,如果我大漢沒有這諸多的工匠作為依托,為師又哪裡來的底氣,去說出那樣一番話呢?
而我大漢的科技與生產力,之所以能夠領先草原,靠的正是你的那種憂慮之心。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慮不止可以讓人瞻前顧後,同樣也能給人以一種不斷進取的動力。
隻要你們能夠保持這種憂慮之心,不斷的向前邁進,那麼諸多敵人,最多也就是追著咱們趕而已,並不足為慮。
反之,倘若我等因為些許成便誌得意滿,而變得不思進取的話,那麼遲早也會被人反超!”
“師父說的是,徒兒一定謹記師父教誨!”
聽到王潛的一番話,馬陵也重重的點了點頭。
“好了,這裡就交給你了,為師還有其他事物需要準備!”
“是,徒兒恭送師父!”
馬陵答應一聲,將王潛送出作坊之後,便立刻投入到了緊張的忙碌當中。
回到帝師府後,王潛也隨即鑽進了書房當中,開始思慮起了此番出兵的其他事宜。
不同於先前的出兵平息羌亂!
羌人內附大漢多年,雖然一直被視作附庸,飽受鄙夷和排擠,但在人們內心深處,還是將其視作自己人的。
但鮮卑可就不一樣了!
自從戰勝匈奴,成為了草原霸主以來,鮮卑就一直以一種強硬的態度來處理他們與大漢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以來,更是將自己擺到了與大漢天子齊平的地位,一心想要重現、甚至是超越當年匈奴鼎盛時期對於大漢的壓製態勢。
這也是為什麼,檀石槐當年會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漢桓帝對他的封王。
相比於內附大漢的羌人、南匈奴、南烏桓以及其他蠻夷來說,他們的起兵,不過是小弟鬨事而已,鮮卑人起兵則是外敵入侵,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此,此番出戰鮮卑,可以說是近幾十年來,大漢真正意義的第一次與外敵作戰,由不得王潛不重視。
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對於王潛而言,此時的大漢好不容易才安穩下來,實在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跟鮮卑人慢慢拉扯。
大漢需要通過此番戰爭,給鮮卑人一個狠狠的教訓,讓他們不敢……至少不敢在短時間內在打大漢的主意。
因此,王潛目前所需要做的,就是壯大此番出兵的聲勢與影響力,以便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
雖然此前因為那句:“不負萬千熱血青年的一片赤誠”而激起了無數人的追捧,但對於王潛來說,卻還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口號的記憶是短暫的,人們或許會因為一時氛圍而熱血沸騰,但很快就會將其忘卻。
因此,王潛就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將這句口號進行具象化,以求能夠更好的將其刻進萬千民眾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