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了一團亂麻裡的線頭,那麼順著線頭往下捋即可。
這不能證明了李仙解決了自身的問題,但至少是有了頭緒。
這無疑讓李仙精神一震。
就連睡意都被衝散的無影無蹤了,十九歲的一階生命體,一宿不睡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連清晨的寒意都被徹底無視。
這就是年輕的資本。
一腳把八爪魚一樣的水娃從身上踹走,但對方除了哽哽了幾聲連醒都沒醒。
也不知道是李仙的力氣用小了,還是碩大的屁股減震太好了。
可這一些都沒有辦法讓李仙分心,女人哪有解決問題重要。
一夜的思考,好不容易有了靈感,怎麼能讓它跑掉。
李仙順手套了件褲子,光著膀子就來到了曙光內城的九層祭台上。
三米高的祭台不高,也沒表現過有什麼神意。
但李仙還是下意識的選擇了這裡,來進一步思考補全身體之道。
虛妄的三足青銅鼎與李仙的身形合二為一。
如果離遠了看,李仙即像在鼎中,鼎又像在李仙身後。
實則幻,幻則實,虛實交錯,隻可惜這一切並沒有人有資格觀賞到。
身為解剖大師的李仙當然清楚人身上的消耗吸收器官都有哪些。
通常人隻認為有腸胃,充其量還能分出來大腸與小腸。
可實際上人的消耗係統不止有腸胃,準確的說還有唾液腺,肝臟,胰腺等器官的參與。
唾液腺即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會分泌唾液參與消化的過程。
在古時,唾液又被稱之為了“華池之水”或者也可以叫“玉液”,金津玉液中的那個玉液。
“玉池清水灌靈根,舌下玄膺生死岸。”就是《黃庭經》中養生的不二之法。
唾液自古被視為滋養人體的精華,強調吞咽唾液可延年益壽。
甚至古人都發明出了具體的吞咽方法。
高濂的《遵生八箋》裡就總結到,以舌攪唇齒,待津液滿口,鼓漱數遍,分三口緩緩咽下。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也總結過,朝旦未起,以舌叩齒,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
古人可能不懂為什麼這麼做能長壽,但還是把方法記錄書中,流傳了下來。
而李仙自學中醫,像《千金要方》這樣的醫書就不可能不看。
所以古今結合,李仙當然清楚這麼做的含義在哪裡。
消化,“玉液”參與的消化。
同樣一份食物,注重養生的人以吞“玉液”的輔助方式從這份食物裡提取出滿足一天所需的營養。
如果這份營養是10;
那不懂的人,就隻能從這份食物中提取出8出來,可能乍一看差的不多,可這是一天的。
水滴石穿,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以百年來算,這差的就是二十年。
誰能說二十年不重要?
這是隻是唾液,還有肝臟作為人體的最大消化腺,除了分泌膽汁外,還具有解毒,免疫等多種功能。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寫“土得木而達”,即脾胃屬土,肝屬木,木梳而土健,強調脾胃運化需肝氣協調。
至於胰腺分泌的胰腺液在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糖尿病人打的胰島素究其原因就是胰腺出了問題,胰腺出了問題,就不能吃飽,七分飽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而長時間吃不飽,還想長壽?還想健康?也隻能想一想了。
實在饞了,也隻能一邊吃著美食,一邊打著針,而不是人體自產的東西,怎麼可能百分百適應不同的個體。
也隻能是勉強能用而已。
所有的知識在李仙的腦海中一閃而過。
如同一粒粒珠子散落在地,隻差一根線,就能把這些珠子穿成一根精美的項鏈。
而這根線在若隱若現,就像一個在腦海中的人,你確定有這個人,但就是叫不出他的名字。
哪怕這個名字都在嘴邊上了,但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但這個時候李仙不能放棄,也不敢放棄,一旦放棄了,再想串成這根“項鏈”就不知在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