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始皇帝嬴政的傳國玉璽,周存再熟悉不過了,隻要認真研習過曆史的人都不會對此一無所知。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趙國的和氏璧,據傳秦國秦昭王得知後,曾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玉璧。
秦昭王無意交換和氏璧,隻想據為己有,於是有了“完璧歸趙”
的曆史典故。
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執政,開啟了雄圖霸業的統一之路。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被獻給嬴政。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大秦王朝,命李斯將和氏璧雕琢成玉璽,上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字,稱其為傳國玉璽,希望千秋萬代流傳。
此後,中華進入封建社會。
按秦始皇設想,傳國玉璽應世代相傳,但事與願違,僅傳三代就被劉邦所得。
從此,傳國玉璽成為權力的象征,得之則受天命,失之則國運衰敗。
劉邦以玉璽開創漢朝,劉氏子孫相傳至西漢末年。
外戚王莽篡漢時,太後怒摔玉璽,一角受損,王莽命人鑲金修複,留下首個“防偽標誌”。
王莽覆滅後,玉璽輾轉多人,終歸劉秀。
東漢時期,玉璽繼續傳承,直至曹丕逼漢獻帝禪位,認定傳國玉璽歸曹家,於左部刻上“大魏受漢傳國璽”
,增加第二道“防偽標誌”
不料,玉璽在曹家傳三代後,司馬氏取代魏室,玉璽落入司馬氏手中。
公元311年,前趙皇帝劉聰俘晉懷帝,玉璽歸屬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玉璽歸後趙,石勒疑慮或求新意,在右部刻“天命石氏”
,成為第三道“防偽標誌”
又過了二十年,冉閔稱帝,建立大魏,傳國玉璽再次落入他手。
後來,冉閔陷入危機,向東晉軍隊求援,晉朝提出以玉璽作為交換條件。
晉人得璽後,派遣三百精銳騎兵連夜將其送往建康今南京)。
於是,傳國玉璽再度回到晉朝司馬氏掌控中。
南朝時期,傳國玉璽曆經宋、齊、梁、陳四朝更替,直到隋朝統一華夏,終結數百年的局麵,玉璽又歸於隋朝所有。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遇害,隋朝,李氏建立唐朝。
然而,蕭皇後攜玉璽逃往異域。
因此,唐朝初創時未能獲得傳國玉璽。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征討某地,同年蕭皇後與元德太子返回中原,傳國玉璽終歸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取玉璽,建立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玉璽轉到後唐手中。
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抱玉璽於玄武樓。
大火之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直到後周太祖郭威即位,因未找到玉璽,隻能用其他印璽代替。
儘管傳國玉璽據傳已被焚毀,但有古代“專家”
指出,和氏璧材質可承受千餘度高溫,不應輕易損毀。
此後,關於玉璽重現的消息屢次傳出,卻始終缺乏確鑿證據。
明清兩代,雖偶有關於玉璽現身的傳聞,皆為仿製品。
真正的傳國玉璽至今不知所蹤,無人知曉其下落。
然而,此刻周存萬萬沒想到,這枚玉璽竟赫然出現在他麵前!
周存之所以從未存找過傳國玉璽的下落,正是因為他清楚它的蹤跡以及它消失的具體時間。
然而,周存萬萬沒料到,儘管他未曾主動追存,傳國玉璽竟主動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沒錯,這玉璽確實是我家祖上傳下來的,即便在軍閥時期再貧困,爺爺和父親也從未出售,若不是我老伴現在住院急需手術費,我也絕不會將祖先留下的寶物變賣!”
“這東西在家中已存放了一百多年甚至兩百年,肯定是個古董,說不定是從清朝皇宮流傳下來的。”
“古今閣是四九城首屈一指的大店,您幫忙看看,這東西能值多少錢?”
孫定國真誠地向掌櫃講述了情況。
掌櫃接過玉璽後犯了難,儘管他是京都大學曆史係教授,但這玉璽的真偽他也無法確定。
畢竟,傳國玉璽消失已久,實在難以判斷。
情急之下,掌櫃不動聲色地看向周存。
見掌櫃求助,周存明白他拿不定主意,於是說道:“讓我看看。”
周存戴上白手套,仔細檢查玉璽。
“這位是誰?”
孫定國疑惑地問掌櫃,為何將自家玉璽交給一位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