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給陸華南留麵子的我當眾質問他。
“陸先生,你欺騙我哥到底為何?”
陸華南的雙眉不自覺地擰在一起,眉間擠出幾道細紋,像是被無形的力量拉扯著,透露出內心的糾結與猶豫。
“我不是故意欺騙的你哥哥,陸川在我這裡不算家丁,不算傭人,我視同他為自己兒子一樣的親人,因為我失去了兒子,不想以父子相稱,但是從我內心絕對拿陸川當成兒子看待。我之所以騙他,是因為我一直以為我兒子死在了溺水裡,我散布自己尋找兒子的消息是為了讓周邊人覺得我仁義,我要把不能相認這件事,怨到兒子身上,所以謊稱聽說他手裡有檢驗樣本,都是我不好,我糊塗。為了能夠在我妻子麵前顯示我的忠誠,我連認領兒子屍體都沒有去過,這已經說明當年的我有多麼不是人了。我哪裡想過,陸川會在當年這麼重視我的一句玩笑?”
陸華南是一個為了錢放棄親情的人,毋庸置疑,這同時也是一個深刻且複雜的人性話題。當經濟利益與血緣紐帶產生衝突時,不同人的選擇往往折射出價值觀的終極排序。簡單分析一下陸華南當年的處境,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
現實壓力與生存本能,在極端貧困或債務危機下,部分人可能被迫將經濟生存置於情感需求之上。這類似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對"歸屬需求"的碾壓,本質上是對生存權的扞衛;價值觀異化現象,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容易催生"金錢萬能"的認知偏差。當物質成功被等同於個人價值時,親情可能被異化為"可量化資產",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往往伴隨終身悔恨;代際創傷的傳遞,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經曆過物質匱乏的人,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囤積型人格"。這類人群對金錢的執著,本質是對安全感的病態補償。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選擇常伴隨"道德滑坡效應"——當人為金錢突破一次親情底線後,後續的道德約束力會呈指數級衰減。但人類社會的溫暖之處在於,多數人最終會在物質充裕後經曆價值回歸,這也是為什麼養老院常見暮年悔悟的探親者。
真正的人生智慧,在於明白金錢隻是交換媒介,而親情才是無法再生的精神貨幣。那些為錢舍棄親情的人,本質是在用永恒的光亮兌換短暫的燭火。
金錢本身並非惡物,但當它悄然成為親情的替代品或衡量標準時,便成了家庭關係中最隱蔽的敵人。它不會明目張膽地破壞,而是以“現實”“理性”之名,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疏遠、冷漠,甚至背叛最親近的人。
回歸現實來看,劉思遠已經板上釘釘的是陸華南的親生兒子了,至於當年那個溺水身亡的兒童到底是誰,這都隨著陸華南的不管不顧,不聞不問成為了一個秘密。那個小孩子肯定不是他的親生兒子,隻是命運總是是利用了不負責任的警方在陸華南身上給予了分散的報複。金錢可以再賺,但親情一旦破碎,往往難以挽回。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富足卻孤獨,陸華南身邊堆滿財富,心裡卻空無一人多麼可悲隻有他自己心裡最清楚。
而對親情漠然的陸華南隻能在此時此刻麵對思遠這張對他永遠沒有笑容的臉孔。
陸川的做法草率魯莽,雖然警方已經把宋文華等人緝拿歸案,也控製了那些記者不讓他們到處宣揚,儘管如此,思遠卻因為陸川的好心好意無緣無故的多出來了一份危險的存在,陸華南能夠保證自己沒有仇人?怎麼可能。
葉皖良看看時間,他告訴我們先各自上班,晚上六點在分局外集合。
喜歡臥底中撿了一個假罪犯請大家收藏:()臥底中撿了一個假罪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