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緩緩在木質寨門前停下,領頭的一輛皮卡車上,下來一名身形魁梧的絡腮胡中年大漢。
他身著一件亞麻色短袖,那緊實的肌肉將短袖撐得鼓鼓囊囊,仿佛隨時都會撐破布料。
大漢身高足有1.85米,氣場強大,此人正是反抗軍的一名少校——史蒂夫。
哨塔上的守衛一眼便認出了史蒂夫,立刻神情莊重地敬了個禮,隨後迅速操作機關。
伴隨著一陣機械鉸鏈轉動的“嘎吱”聲,沉重的據點大門緩緩打開,一條寬敞的道路展現在眾人眼前。
這條路猶如一條灰色的絲帶,徑直向據點深處延伸而去,直至山崖底下。
道路兩側,林立著一座座簡易的木質房屋,大多為兩層左右。有些房屋的屋頂覆蓋著防水布,想必是因為屋頂漏水,隻能以此暫作修補。
讓人意外的是,這裡的街道十分乾淨,全然不像李文浩之前所見過的一些據點大街,充斥著臟亂差的現象。
此時已臨近中午時分,並不算溫暖的陽光灑在據點的少許角落。
不少居民已經開始忙碌地準備午飯,嫋嫋炊煙從各家各戶的屋頂緩緩升起,給這個略顯簡陋的據點增添了幾分溫馨的生活氣息。
在這個反抗軍據點生活的,大多是反抗軍成員及其家屬。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剛剛加入的平民,他們正處於考察期,被安置在據點的平民區。
李文浩注意到,不少反抗軍家人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生活條件顯然並不優渥。
不過他們的眼睛裡卻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仿佛在這片充滿艱辛的廢土世界裡,依然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
此次外出執行任務,反抗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近70名成員英勇犧牲,其中一半成員都有著自己的家庭。
他們在各自的家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或是家庭的頂梁柱,或是一位孝順的兒子,或是一位負責的丈夫,又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
當一些反抗軍親屬在歸來的隊伍中,沒有看到自己孩子、丈夫熟悉的身影時,悲傷瞬間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不少人忍不住悲傷地捂住嘴巴,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儘管他們在這個動蕩的世界裡,已經不止一次經曆過這樣的生離死彆,但每一次麵對親人的離去,那份悲痛依然刻骨銘心。
盧錫安目睹這一幕,心中滿是無奈與沉重,隻能深深地歎息。
他深知革命的道路注定充滿坎坷與犧牲,死亡在這樣的環境下幾乎難以避免。
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儘可能保障犧牲反抗軍家屬的生活待遇,絕不能讓他們因生活的困苦而寒心,進而影響到其他反抗軍的士氣。
否則不用等到政府軍的壓迫和封鎖,反抗軍便可能從內部自行瓦解,多年來為了自由與生存所付出的努力也將付諸東流。
李文浩隨著大部隊緩緩前行,不多時,便來到了位於山崖之下的反抗軍核心區域。
這裡集反抗軍的軍營、醫院區以及倉庫區於一體,防守極為嚴密,處處透露著一股肅然的氣息。
映入眼簾的建築,布局頗為獨特。一部分建於山崖之外,而另一部分建築的主體則巧妙地建在挖空的山崖內部。
山崖內的空間十分寬敞,還加裝了簡易的空氣循環係統,以保證內部空氣的流通。
建築內部地形錯綜複雜,宛如一座迷宮,無疑是反抗軍在危機時刻最後的堅固堡壘。
反抗軍紛紛從車上下來,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一部分人開始有條不紊地搬運戰利品,那些從戰場上繳獲的物資,對於資源匱乏的他們來說,每一件都無比珍貴。
另一部分人則小心翼翼地將受傷的同伴送往醫院,讓他們能得到及時的救治與休養。
李文浩也從裝甲貨車上走下,選擇靜靜地待在貨車附近,心中有所顧慮,不敢隨意四處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