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
項醫生在軍二主要負責軍人心理疏導。
記得第一次見賀遇臣的時候,他還在軍校,而項醫生的工作,是對他做心理評估。
項醫生以往的病例中,從沒見過這樣的人。
彼時的賀遇臣,還沒有ptsd。
賀遇臣的自述中,5歲前,先天性孤獨症。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很清楚“先天性”代表著什麼。
但賀遇臣思路清晰,各項測試均顯示正常,甚至心理素質比一般士兵的還強。
很難讓人相信他曾經的“先天”條件。
來部隊前,旅長親自見了項醫生以表重視,彼時項醫生還在疑惑,一位普通士兵,竟然能引起高層如此重視嗎?
後來項醫生明白,他為什麼值得上層突破一切阻礙,花費那麼多時間,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賀遇臣注定跟普通士兵不一樣。
除了每次任務前後的一次心理評估,他每周都需要到項醫生這報到。
他填的評估表加起來,怕是能單獨占據一牆書櫃了。
項醫生怕同樣的問題不具測試性,為了他每次評估表的題目,絞儘腦汁,有時候都要自歎命苦,偶爾還會向同事抱怨。
可每次見到賀遇臣,他總是敲門、敬禮、脫帽、坐下、安靜填表、等待結果、起身戴帽、敬禮、轉身走人。
項醫生暗自心裡吐槽:唔,刻板行為,有點孤獨症模樣了。
吐槽完再吐槽自己的不道德,怎麼可以吐槽自己的患者!
好像也不能被稱為患者?
沒有一絲不耐,沒有麵對不信任的憤懣。
他異常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機會。
這是賀遇臣和項醫生那幾年的周常。
老實講,那幾年,他雖然跟賀遇臣每周都見麵,除了第一次的談話,兩人之間沒有多餘的任何了解。
他恪儘醫生本分,客觀如實彙報賀遇臣的情況。
賀遇臣遵守紀律,認真完成上級下達命令。
總的來說,後麵項醫生都把這天當放假了。
直到——
項醫生第一次看到賀遇臣臉上出現這樣陰鬱的表情。
自責、憤恨、痛苦、厭世,有些癲狂……
賀遇臣第一次的不肯配合。
項醫生第一次,出現對自己患者不該有的憐憫情緒。
這會使他出現判斷失誤,不能客觀地進行治療。
項醫生給自己做了很久心理建設,才走進那間光禿禿的宿舍。
除了一張床和凳子,什麼也沒有。
賀遇臣被銬在床腳,據說是他自己做的。
那時他已經出現自傷行為。
三天時間,不管項醫生說什麼,賀遇臣都毫無回應。
他身上的傷很重,身體很虛弱,加上好幾天的不吃不喝,整個人看上去,仿佛下一秒就要碎了。
直到整個人昏死過去,醫護人員才能近身,掛上營養針。
令項醫生驚奇的,是賀遇臣的“求生意誌”。
一般的軍事ptsd患者,因侵入症狀群、負性認知改變等症狀演進,很容易產生認知扭曲,這時候自殘、自傷甚至更嚴重……很正常。
可明明是這樣的症狀下,他卻感受到賀遇臣“生”的意誌。
賀遇臣既想死又覺得自己不配死,不配死,也不配活。
身體上的痛苦,代償心理的痛。
項醫生經過三個月的診斷:
侵入症狀:每日多次不受控閃回可能伴隨幻嗅幻聽),持續肢解主題噩夢。
回避行為:拒絕接觸戰友、拒絕講述發生事件長官下達彙報命令,能很好陳述)、對血腥畫麵異常敏感。
認知扭曲:強烈幸存者內疚、自我懲罰信念、持續性情感麻木
高警覺性:過度驚嚇反應如開門聲引發戰鬥姿勢)、失眠需鎮靜劑維持34小時睡眠)
解離現象:發作性現實感喪失
自殺風險評估:無意識自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