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燈爺爺奶奶生日都在六月,所以李家給兩位老人在同一天做了70大壽。
忙完爺爺奶奶的生日,一切生活照常進行。
李改燈的貨車隊五輛車,每天來往奔波在煤礦和黃河渡口之間,生意紅紅火火。
休息的時候,李改燈與自己車隊的幾個司機聊天:“這年頭,還是得有個一技之長啊!”
“可不是嘛,這年頭,沒點手藝還真不行!”
司機王二林一邊熟練地發動著汽車,一邊感慨道:“想當初,我要不是學了開車,現在還不知道在哪兒刨土呢!”
他透過後視鏡看了一眼李改燈,接著說:“李老板,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李改燈笑著點了點頭,說道:
“那是自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咱們乾哪一行,都得有一技之長,才能站穩腳跟。”
“想當初,我李改燈,也是用架子車拉煤過黃河鐵路橋,混飯吃。”
他緩緩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懷舊:“雖然辛苦,但好歹能掙口飯吃。”
他喝了一口茶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
“自從黃河公路橋通車後,架子車隊就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些跟著楊二一起討生活的漢子們,如今都賦閒在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司機張鐵柱聽到這裡,也忍不住插嘴說道:
“是啊,李老板,我記得咱們這個汽車隊剛組建的時候,還是楊二帶著架子車隊的兄弟們,幫咱們把煤炭運到黃河對岸,這才讓咱們幾個司機有了用武之地,天天跟著你掙錢。”
李改燈點了點頭,表示讚同,說道:
“沒錯,那時候真是多虧了他們,要不是他們幫忙,咱們的車隊哪能運那麼多煤。”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
“我李改燈是知恩圖報的人,架子車隊協助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我車隊順利了,自然不能忘了那幫老哥們兒。”
王二林聽到這裡,眼前一亮,興奮地說道:
“李老板,要不咱們去煤礦那邊打探一下情況,看看能不能為楊二的師傅們找到一條出路?”
李改燈說:“這也正是我的想法。”
來到煤礦,李改燈發現拉煤的卡車比以前少了很多,原本熱鬨的礦區也顯得有些冷清。
他找到一個以前經常一起吃飯的老熟人,遞上一支煙,問道:
“老王,最近礦上生意怎麼樣?怎麼感覺冷清了不少?”
老王接過煙,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一口濃濃的煙霧,歎了口氣說:
“彆提了,最近天熱,煤不好賣啊!你沒聽那些礦工念叨啊?什麼"人人230,共同度難關"。”
“我聽我外侄兒說,他們礦務局都咬著牙,快發不起工資了,你還彆說像這些小煤窯。”
他指了指坑口,繼續說:
“這礦上效益不好,老板為了節省成本,招了一批"特殊"的工人,咱們這些正經工人,都被擠兌得沒活乾了!”
“特殊工人?什麼意思?”李改燈有些疑惑。
老王湊到李改燈耳邊,壓低聲音說:
“就是那些腦子不太靈光的,你知道吧?乾活慢,還總出岔子,但老板就喜歡用他們,為啥?因為便宜啊!”
李改燈恍然大悟,心裡卻像堵了一塊石頭一樣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