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總批判科舉如何將古板腐朽,仿佛有才學之人被這等製度給耽擱了。
實際來了這與大明科舉製度相似的大梁,陳硯才知科舉如何艱難。
他能靠勤奮將四書背得滾瓜爛熟,輪到寫時文時必要先生領進門。
大房有一點並沒有錯,那就是努力讓陳青闈接觸更好的夫子。
以前高氏族學的夫子要比其他學院的夫子強,教出來的學生在科考上比其他學院的學生走得順遂。
如《紅樓夢》中,林黛玉雖不能入仕,請的先生也能是賈雨村這等進士。
而農家子能接觸的多是秀才。
秀才又如何能與進士比做文章,比對經義的理解?
寒門難出貴子,也就是因此而來。
陳硯認識的人裡,最有學問,最有前途的就是周舉人,啟蒙等都是跟著周舉人。
他們除了那個拜師禮外,已是師徒,隻是周舉人實在忙碌,每十天才可給陳硯解惑一天,光靠周舉人的教導是不夠的。
陳硯如今對功名越發急迫。
他勸過好幾回讓周舉人離開高氏族學,可周舉人不願意。
周舉人受恩於高氏,必不能在高氏危急之時離去。
若能在高氏徹底倒下前,他就能有功名傍身,到時候還能去撈周舉人。
陳硯正盤算著找孟永長打聽一番,看去哪家書院合適,周舉人卻已為他找好了夫子,且親自用自己的馬車來接人。
“你們切記在楊夫子麵前要講規矩,莫要耍滑。須知做學問前,先要學做人。”
周舉人極鄭重地囑咐陳硯和周既白二人。
陳硯和周既白俱都答應。
周舉人這才將楊夫子的來曆說起來。
楊夫子當年乃是平興縣有名的神童,三歲熟讀四書,五歲可做文章,十二歲中秀才,十五歲中舉,可謂前途無量。
舉子們若有心考會試,會四處遊學,以此來了解各地民情,當地政策等。
楊夫子在遊學時遇上鄉紳強占民田,憤而上告,幫那農戶討回良田,卻也得罪了當地鄉紳。
還未離開當地,他的右手五根手指儘數被砍。
大梁朝規定,殘缺之人不可參加科舉。
楊夫子的科考之路隨著他的手指一同被砍斷。
此後就去了大戶家中當先生,如今年紀大了,回老家安享晚年。
周舉人因此前受過楊夫子的指點,二人頗有淵源,親自上門拜訪後,方才有了今日將兩個孩子送去與楊夫子相見的機會。
見周既白麵上雖緊張,目光卻噙著喜意,周舉人微不可察地點了頭。
再將目光移到陳硯臉上,就見他神情如常,就問:“不願拜師楊夫子?”
麵對周舉人,陳硯並不隱瞞:“拜師於我而言太早了。”
若要拜師也該在他有個秀才功名之後,如此方才有機會尋得名師。
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到時候他就算躺平也沒人敢欺負。
周舉人知道他心裡的想法並不惱怒,而是緩緩道:“以你的才智,往後必能入官場,若你早早站隊,將來依附之人一旦倒台,你必會受到牽連。我深受其苦,不能脫身,隻能護著你們不要走我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