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對此時的張學強來說,卻是一個驚喜。
這年代外彙券還沒有發行,外國人在華夏可以去指定銀行兌換結彙,還可以拿著外彙直接去某些特殊商店消費。
而這些特殊商店,不僅賣一些緊俏商品,還有進口貨,甚至還賣一些古董,價格還非常親民。
但是前提需要手裡有外彙。
信封裡這八百美刀看似不多,按照此時的彙率一比一點七,就相當於一千三百多塊了,在那些商店能買很多東西。
如果在黑市,這八百美刀至少價值三千塊。
另外那兩張暗紅色鈔票,上麵印著京城市僑彙商品供應券,下方有伍佰元字樣,還蓋著銀行的印章。
這就是著名的僑彙券!
僑彙券是1957年為爭取僑彙、保障僑胞僑眷利益而發行的物資購銷憑證。
它需與人民幣共同使用,彙聚多種票證於一體,憑僑彙額按比例核發。
持有者可在指定地點購買緊俏商品,90年代初因經濟發展、物資豐富而退出曆史舞台。
這玩意在當今時代,可是硬通貨,比美刀不遑多讓。
不過想要使用它們,必須手裡有僑眷證證明自己是僑眷才行。
張學強腦海中瞬間就出現了四叔的模樣,這簡直是想瞌睡有人送枕頭啊!
他心裡一陣激動,這近年關了,是不是去逛逛友誼商店買點年貨,順便再把行頭換了,要是運氣好興許還能撿點漏。
收回思緒,張學強將意念集中在了角落裡的那一堆錢上麵。
這些錢看起來很多,其實多數都是鋼鏰兒,紙幣分錢,還有毛票和塊票,加起來最多有千把塊了不得了。
其中麵值最高的是那些大團結,不過經過張學強大手大腳,現在也就剩下一百多張。
這些錢居家過日子絕對富裕,可是按照張學強這麼造法,估計過不完十五就得花完了。
看完這些錢之後,他更加堅定了抓緊弄錢的想法。
將這些錢重新分類,暫時都安置在了牆角裡,省的和其它東西混淆。
現在整個倉庫被分成了五個部分,最大一部分就是那些糧票和工業券,占了倉庫的五分之四還多。
還有一部分是那些雜票,再就是這些錢占地最小。
一堆是當初坑爹的高仿瓷器,也占了一個角落。
這些東西原本他打算都砸了發泄情緒,可後來一想畢竟是物件,留著裝東西也行,於是本著物儘其用的想法就保留了下來。
最後是來到七十年代後買的那些東西,瓷器、銅錢、茅台酒,也單獨歸納在了一起。
其它東西都歸置好,張學強將目光又放在了最多的全國糧票之上。
他估算了一下,這麼多糧票麵值至少有幾億斤。
要是隻用來換古董,怕是廢除糧票哪一天也使不完,還是拿一部分換成錢才穩妥。
不過如果在京城一地出現太多數量的全國糧票,也會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那麼就得想辦法,弄一部分賣到外地去,或者是賣給外地來出差的!
目前來說,去外地肯定不現實,那怎辦?
突然一座氣勢恢宏淺黃色對稱式建築出現在腦海中,對啊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