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克難軍現在還是一朵小幼苗,當然要好好保護。
不管是打架還是打架,其實有些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能遠程攻擊的絕不肉搏。
而滿清能夠壓製明軍的,靠的就是他們的騎射。
現在為止滿清主要遠程武器就是弓箭,等後麵孔有德他們投靠滿清,才會在軍中加大火器的比例。
明軍的火器其實挺發達的光是火銃就有好多種,什麼單兵火器,多管火器,火炮等等種類繁多,大明神機營那可是鼎鼎大名的精銳部隊。
隻可惜隨著官員的腐敗,火器質量也參差不齊,光是炸膛的概率就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搞得將士們都排斥使用了,曾經天下無敵的神機營也淪落成了麵子部隊。
等再過幾年,滿清的火器部隊後來居上,反過來把明軍打的丟盔卸甲。
所以,發展火器是以弱勝強的不二法寶。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保持對敵人的技術壓製。
其實,要是宋天明開大,很容易就能拉起來一支無敵大軍,隻是那樣就沒得寫了,前兩個世界開夠了,這個世界他隻想開小點,畢竟小開不是開,河蟹神獸不會有把他哢嚓了吧。
有讀者要問了,那什麼才是開大呢,那當然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小開呢,就是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基本情況。
這個時代,在明軍中好評率最高的單兵火器那就數魯密銃了。
這是由由趙士楨仿製改進,射程遠、威力大,形製比日本鳥銃優越。
其身管加長,發火裝置有改進,龍頭機規安裝於銃床內,扣規龍頭落於火門,火藥燃後自行昂起,銃床尾有鋼刀,近戰可作斬馬刀用。
一槍兩用,很有性價比。
還有就是三眼銃和四眼銃,這也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製騎兵。
據曆史記載,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出宮所提兵器就是三眼銃。
其他的火銃就相對複雜,製造困難,自然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
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火繩槍,一旦下雨或空氣潮濕,那就跟影響使用了。
而此時,歐洲已經出現更加先進的燧發槍了。
17世紀初,馬林·勒布爾熱發明的燧發槍是真正意義上的燧發槍。
它較轉輪式結構簡單、可靠,造價低廉,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最終取代了火繩槍。
與當時明軍普遍裝備的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省去了火繩點燃的時間,可隨時處於待發狀態,提高了發射速度,而且不受風雨天氣的影響,也便於士兵在夜間隱藏。
不過,燧發槍此時還存在許多缺陷,未受到明朝統治者的重視,也沒有大量裝備軍隊。
但並不能否認它更加先進。
但宋天明步子邁的更大一點,他想裝備的是米涅槍,按照正常曆史,這是1849年左右由法軍奧爾良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涅和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維基內開發的前裝速射槍。
該槍采用米涅發明的圓頭柱殼鉛彈,子彈比步槍口徑略小,可輕鬆用推彈杆推入槍膛,提高了射速。